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

2023-01-02     清禹     11901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 新加坡人总爱酸那些挡路的人:

“你以为这是你阿公的路咩?”

人们嘴里的“阿公路”其实确实存在,而且还不只是一条,也不只属于一个阿公的。

看来,大家以后想骂人时,还需多想想,搞不好那条路还真的是对方阿公的路。

新加坡共有580条路以男士命名,另有40条路以女性命名。

这些路的“主人”很多都是对新加坡的建设、经济、教育和医药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他们,狮城就以他们的名字为地方命名。《地名印记》这一期就带大家走访一些华族及红毛“阿公阿嫲”的路。

以华商与先贤命名 一、如切 Joo Chiat 以商人周如切命名

周如切在1877年从中国福建来到南洋,他从小本生意做起,后来买下加东地区一大片土地种植槟榔和椰林,故被称为“加东王”。

在1895年,周如切在如切路一带建立了华人商业市场。20世纪初,他除了划分土地建屋,还让出部分地段给殖民政府建路。1917年,道路建好后,殖民政府将原名为 Confederate Estate Road 的道路改名为 Joo Chiat Road(如切路),以肯定周如切的贡献。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20世纪初期,新加坡没有土地征用法令。周如切原本不愿卖出土地,但他意识到建路的重要性,于是出让部分地段。(mychewjoochiat.blogspot.com)二、河水山 Bukit Ho Swee 以商人戴河水命名

戴河水是19世纪时期的商人,他以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土地命名。据说这是第一次使用华人名字作为新加坡地名。

戴河水在1834年出生于新加坡,从小受中英文教育。他最初经营船运生意,他的轮船主要穿行于新加坡,丁加奴和宋卡之间。他后来接管父亲位于河水山和欧南园一带的甘蜜、胡椒和鸦片种植园。这个地区在20世纪初成了人口最密集的贫民区。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戴河水当时将河水山山脚下的土地出让给人们耕种和养畜谋生。(blogtoexpress)三、声音路 Seah Im Road 纪念商人汪声音

汪声音是二十世纪的大商人。他曾一度破产,后来再度致富。

除了拥有米行、面包厂、胶园、木材坊、矿场、鸦片馆等商行,他还是直落布兰雅一带的大地主。从甘榜峇鲁到巴西班让,除了修建私人道路,他还建造了超过百栋别墅、住宿和店屋。最后,他还将这里的声音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直落布兰雅山公园的前生是华盛顿山,汪声音曾经在这里有个山庄,但于1909年因周转困难而遭拍卖,最后卖给了大地主阿卡夫(Messrs Alkaff)。阿卡夫家族最后于1918年在此建造了照片中的阿卡夫山庄(Alkaff Mansion)。(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四、推迁路 Chwee Chian Road 以商人慈善家林推迁命名

林推迁出生于厦门,青年时期来到马来西亚白手起家。他最初经营航运和在丁加奴开发椰子和橡胶园。

1913年,他与林文庆等人创立联合火锯厂,翌年在丁加奴开设龙运钨矿,人称“马来西亚钨矿大王”。他之后也涉足银行业(和丰银行)、房地产、槟城的报业等。

在公益和教育方面,他也出钱出力,受惠的包括同济医院、道南学校、中华女校、爱同学校、南洋女校、华侨中学等。

海峡殖民政府在1912年委任他为保良局局员,并在1918年封他为“太平局绅”。翌年,他又被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参事。为了纪念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殖民政府把在巴西班让的一条长路和路口的一个小公园命名推迁。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林推迁(右三) 。(新加坡档案馆)五、文礼 Boon lay 纪念橡胶大王周文礼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周文礼是新加坡西部地区非常杰出的商人,拥有这个地区的大片土地,并在这里种植橡胶、甘蜜、胡椒和水果, 另外还设立了饼干厂。

1940年至1950年间,殖民政府向他征用了1.012平方公里的土地,促成了文礼村的发展。据说,政府在征用土地的时候,周文礼的儿子要求保留父亲的名字,这地区因此以周文礼的名字命名。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橡胶大王周文礼与妻子的合影。(Roots.sg)六、林厝港 Lim Chu Kang 以当地港主的姓氏命名

“港”指的是江河支流,人们将在这河岸边开发种植园的头家称为”港主“,并以港主的姓氏为这一带取名。

坊间不少资料说“林厝港”的港主指的是商人慈善家林推迁。不过在国家档案局1855年有关本地甘蜜和胡椒种植园的地图,上面已清楚标注出“林厝港”这个地方。

《新加坡自由报》在1850年也报道过林厝港发生火灾。不过,林推迁却是出生于1864年,也就是说,早在林推迁出生前,这里就已有林姓港主在经营甘蜜园了。

到了188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甘蜜胡椒种植开始没落,港主纷纷到柔佛发展。当时正值壮年的林推迁不可能去投资一片荒地,因此推测林港主应该另有其人。

新加坡有500多条“阿公的路”,还有数十条“阿嫲的路”林厝港码头。(mapio.net)七、蔡厝港 Choa Chu Kang 以当地港主蔡福义的姓氏命名

蔡厝港的名称也同样与潮州话的“港主”有关。

潮州话“港”指的是江河支流,“主”的意思是主人,指的就是在这里的河流一带负责开发种植园的头家。潮州话“厝”原指宅屋,之后延伸出乡镇的意思,蔡姓港主在这里开发的乡镇,因此被称为蔡厝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