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柔佛州苏丹以港主制度治理新加坡,并颁发港契给蔡福义来开发蔡厝港一带的土地。早期,蔡厝港区的居民主要以种植甘蜜,胡椒为生。到了上世纪6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发黄梨园,橡胶园,椰子园、菜园,甚至养殖场。
1930年10月26日,有一头马来虎在蔡厝港26公里附近被打死,自此老虎在新加坡绝迹。(许国丰面簿)八、义顺 Yishun 以先贤林义顺命名
林义顺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20世纪初,他在义顺和三巴旺地区种植橡胶与凤梨,因此有“橡胶与凤梨大王”之称。
林义顺是一位出色的社区领袖。他曾担任华社最高组织中华总商会会长,也是潮州八邑会馆的发起人。林义顺对于公益事业当仁不让,受人尊敬。为了纪念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一区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林义顺(右二)当年在橡胶园拨出一块地种植黄梨,收割不好时可以补助。(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以英国殖民官员或英军命名 1、荷兰村 Holland Village 以殖民总督命名
荷兰村得名于荷兰路,而荷兰路据说得名于一位英国建筑师休·荷兰(Hugh Holland)。
不过荷兰路这个路名最早出现在1891年的报章上,而休·荷兰则是到了1907年才来到新加坡担统帅的副官,所以这条道路不太可能以他命名。比较有可能是以1887年至1892年期间海峡殖民总督亨利·瑟斯坦·荷兰(Henry Thurstan Holland)来命名。
在1899年,总督亨利的下属米切尔(Charles. Mitchell)曾在年终报告会议中宣布,从荷兰路通往武吉知马路以及巴西班让路的路段已竣工。由此推测,这项计划应该也与总督亨利有关。
早期的荷兰村。(新加坡档案馆)2、女皇镇 Queenstown 纪念英国女皇加冕
女皇镇早前被当地居民称之为“无尾港”,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村中的小河,尽头究竟在何处。后来,人们才知道河水最终是流到班丹河出海。
无尾港远离喧嚣的市区,是居住的好地方。许多人家居住在芳林山脚下两层楼和三层楼的亚答屋。1953年9月27日,改良信托局的英国官员为了纪念伊丽莎白女皇二世一年前加冕,将“无尾港”取名为“女皇镇”。到了1959年,女皇镇被发展成首个卫星镇。
1960年代位于女皇镇的第一批政府组屋。(海峡时报)3、苏菲雅路 Sophia Road 以莱佛士的第二任妻子命名
路名源自苏菲雅山。苏菲亚山在早期曾被称为弗林特山(Flint’s Hill),因为莱佛士爵士的妹夫弗林特(Captain William Flint)在1823年移居此山。后来,此山又以莱佛士的第二任妻子苏菲雅重新命名,改名为苏菲雅山。
1890年从苏菲雅山鸟瞰多美歌和勿拉士峇沙路。(Roots.sg)4、克利福码头 Clifford Pier(俗称:红灯码头) 以殖民总督克利福命名
说到克利福码头,就得由最初的约翰斯顿码头(Johnston Pier)说起。
约翰斯顿码头建于1854-1855年间,以一名苏格兰商人亚历山大·劳里·约翰斯顿(Alexander Laurie Johnston)命名。约翰斯顿是当时新加坡的第一批进出口商之一,这位莱佛士爵士的朋友以善良和智慧闻名,受人尊敬。
由于当时码头前悬挂着红色油灯引导船只泊岸,因此人们就将这里俗称为红灯码头,而且一直延用至今,反而不怎么用克利福码头的叫法。
随着约翰斯顿码头因长期使用于1920年代开始出现老化迹象,新加坡港务局在1912年成立后,于1929年批准新码头的设计,以钢筋混凝土取代原有的木桩码头。
新码头于1931年竣工,并以1927年至1929年前海峡殖民总督休·克利福德爵士(Sir Hugh Clifford)的名字命名为克利福码头。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是红灯码头的全盛时期。
从1915年的约翰斯顿码头到现今克利福码头的演变过程。(Roots.sg / 街道指南)5、欧南园 Outram 以英国将军欧南命名
欧南园和欧南路的名字源于英国将军男爵詹姆士·欧南(Sir James Outram)。
1857年印度兵变时,欧南将军为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纪念他平定兵变,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就将新加坡的这一区以他的荣誉命名。
欧南园以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所在1847年建造的欧南园监狱,就坐落在中央医院的正前方。(海峡时报)6、金文泰 Clementi 以殖民总督金文泰命名
这个地区的名字取自金文泰路,金文泰路原本被称为兀科勿打利律路(Reformatory Road),意思是“小童监房路”,这也是附近一间儿童收容所的名称。
1947年,乡村局(Singapore Rural Board)建议为这条路改名,以当时被派往马来亚担任总督20多年的克利福(Sir Hugh Charles Clifford)的名字命名,但最终告吹。
路名最后改为金文泰路,以1887至1893年的海峡殖民总督金文泰·史密斯(Sir Cecil Clementi Smith)的名字命名。
不过也有人指出,这个“金文泰”指的其实是另一个同名的总督丝丝·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这位金文泰其实是金文泰总督的侄儿,曾于1930年至1933年间,担任第20任海峡殖民总督兼英国驻马来亚高级专员。
左为金文泰·史密斯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Smith),右为他的侄子丝丝·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