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只有720平方公里左右。720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呢?只占整个北京市行政区划的4.38%,跟整个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差不多(五环内约660平方公里)。
虽然新加坡确实很小,但它的制造业相当发达。
01 新加坡制造业有多强
第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2020年,新加坡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约为1060亿新元,约占21%,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占比超过GDP20%的国家。我们印象中的科技制造强国,如德国、日本,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也就维持在20%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仅为10%,老牌工业强国英国,2019年只有8.59%。
第二,制造业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很容易想到,新加坡如此“弹丸之地”(绝非贬义),制造业占比却如此之高,必然只能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事实上也是如此。
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主要产业集群包括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等领域。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目前拥有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300家半导体企业,制造了全球大约70%的半导体引线焊接机、60%的微阵列、35%的热循环仪和质谱仪,占据了全球约30%的助听器市场、20%的半导体设备、10%的制冷压缩机市场。
第三,新加坡汇聚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或重要研发中心。比如,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如壳牌(Shell)、美国美光(Micron)和默克(Merck)均选择新加坡作为战略制造枢纽。爱尔康(Alcon)、安进公司(Amgen)、诺华(Novartis)、辉瑞(Pfizer)、罗氏(Roche)、赛诺菲(Sanofi)等全球知名医药企业均把亚太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设于新加坡。全球前10大收益最高的药物,其中4种在新加坡生产。2020年,新加坡拥有超过300家本土医药科技公司,其中一半以上是初创公司。
此外,新加坡还是全球宇航价值链的关键保养、维修、翻修以及制造节点。拥有130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总产值超过80亿元。全球第五大精炼油生产国,超过100家全球石油、石化和特种化工公司集聚于此。全球有超过100家化学品公司在新加坡布局其核心业务。
彭博创新指数显示,2020年,新加坡制造业产值比2019年增加了7.3%,制造能力排名全球第三;2021年,新加坡再上升一位,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韩国。
新加坡在制造业方面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我们当然要问,怎么做到的?
回望新加坡的历史可以发现,新加坡的制造业并非一步到位直接承接研发中心落户,竟然也是一步步通过手工工场到中低端制造业再到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而来的,这就很有意思了。所以,要搞明白新加坡的制造业为什么这么强悍,故事只能从头讲起。
02 建国前的风雨飘摇
新加坡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1824年,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并由李光耀执政;1963年,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197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5年,经合组织将其划为发达国家;2014年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1824~1959年是英国统治新加坡的殖民时期。
故事的开头就很老套了。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经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急需为其商品在全球寻找销售市场。从大航海时代开始,马六甲海峡就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运沟通的最重要通道,也是东亚、大洋洲国家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地区航运的必经之地,而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地位。
再具体一点讲。前一段时间,货船搁浅,让我们认识到了苏伊士运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作用。但马六甲海峡货物进出量,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货物进出第一海峡。
整个马六甲海峡长度超过1000公里,沿线大部分地区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地界,西侧的印度尼西亚海岸暗礁多、海水浅,不适合大型船舶停靠;东侧的马来西亚海岸海水深,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天然良港。但新加坡占据了最咽喉的位置——马六甲海峡东南部——此处的海峡宽度仅有37千米,所以新加坡扼守了整个马六甲海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