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是制造强国

2021-12-15     缘分     25385

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岛屿,自然资源极度匮乏,连饮用水都需要进口。可是它的港口资源又丰富,又扼守整个马六甲的咽喉要道,所以殖民时代的英国一直把新加坡当作转口贸易港来建设,发展转口贸易。

1942~1945年间,是日据时期。新加坡被日本占领三年半之久,期间的生产经济活动几乎停滞。其后回归英国管理,并紧接着1959年从海峡殖民地独立出来,成立自治邦并由李光耀执政。1963年,又以独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

但是,新加坡命途多舛,并入马来西亚联邦之后,由于种族问题以及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社会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两次爆发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种族骚乱,使马来西亚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关系日趋紧张。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

隔日,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但此时的新加坡,虽然“独立”,但并不“健康”。

首先,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新加坡作为英属殖民地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转口贸易为英国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据世贸组织的数据,19世纪50年代,新加坡对外贸易中有90-95%属于转口贸易,转口贸易雇佣了国内70-75%的劳动力,与转口贸易相关的经济占GDP的比重高达80-85%,制造业占比仅有8.63%。但转口贸易依赖世界市场的同时,要求新加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不能设置贸易壁垒。由此,转口贸易就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高额利润挤出了国内的工业投资;第二,自由贸易政策导致国内的幼稚工业发展不起来。这就共同导致了什么呢?新加坡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

其次,急剧增长的人口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华侨占比达到3/4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华侨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使新加坡同时拥有较高出生率和较低死亡率,再叠加1947~1957年间的战后婴儿潮出现,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人口高增长匹配上单一的经济结构,一个自然出现的后果就是高失业。根据司尔亚司的全球数据库(CEIC)数据显示,1957年,新加坡的失业率为4.9%,到1959年的时候,失业率飙升到13.2%。与高失业相伴的是住房严重短缺。1953年,《海峡时报》报道称,“今后10年内将会有11万家庭连一间住房都没有。”

最后,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贫困、失业、住房短缺等社会问题必然加剧社会矛盾,所以很多华校生和工人频繁静坐罢工,到处张贴布条标语,反复彰显政治斗争意识和社会潜在矛盾,政局非常不稳定。

补充一下,所谓“华校生”,就是受华文教育的华人,受英文教育的华人当时被称为“英校生”。国际上,东南亚各国战后相继独立,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严重挑战。从数据上看,新加坡的橡胶和锡的出口占比从1950年的53.29%锐降到1958年的34.83%。

所以,1959年李光耀上台时,新加坡面临着政局动乱、社会秩序混乱、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薄弱的工业基础、高失业率等一系列问题。与其说新加坡能否可以搞好经济,不如说李光耀首先要想着如何挽救新加坡的国民经济,解决新加坡人民的基本生活的问题。

新加坡为什么是制造强国

03 新加坡经济的四轮改革

李光耀的改革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的组合拳,我们这里更多的聚焦经济领域。面对棘手的局面,李光耀和新加坡经济部长吴庆瑞给新加坡发展开出的药方是工业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前后大致经历了四轮改革,分别是:进口导向型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型产业。

第一轮改革,发展进口导向型经济。

转口贸易需要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但当地后发的幼稚企业发展初期却需要政策保护。虽然转口贸易一定程度上也会刺激当地工业企业的发展,但在外有强力竞争、内无基础工业的情况下,当地的企业很难与进口商品竞争,生产的产品大都比较初级且企业经营不稳定。

为了解决工业基础薄弱问题,政府拨款,建立裕廊工业区。1961年,新加坡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这笔钱占到当时工商预算的13%。

为了扶持民族企业,新加坡实行了进口配额政策。同时,对进口消费品、日用品课以重税,增加财政收入。1965年,出台制造业控制法令,规定“一些商品除非已登记批准,否则任何人不得进行生产。”这反映在数据上,就是贸易额占国民产值的比重下降,但资本形成总额的占比逐年上升。这意味着新加坡的经济结构逐渐从单一的转口贸易转向工业化。

为了服务企业,吸引外资,新加坡设立工业管理局,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对工业企业减免税收。李光耀本人甚至亲自下场游说。比如,1969年4月22日,李光耀在英国工业联合会上做出承诺,“假如你们在8年内不能从这里收回你们的资本至少3倍或4倍的利润,我愿意依票面价值另加6%购回你们的股份。”

第二轮改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实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描述的是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新加坡在设立裕廊工业区的第一阶段,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拓荒填土工程,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选择的是发展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国内就业问题,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

同时,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新加坡实行人口政策,对晚婚晚育少生的家庭给予住房和教育上的优惠,并对多生给予惩罚。由于新加坡开出的良好的招商引资条件,也是得益于1959~1975年的越南战争,新加坡成为了美军在东南亚的后勤基地,大批海外投资、企业涌入新加坡,德州仪器在新加坡开设了第一家工厂,壳牌、美孚等石油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也选择在此扎根。

到1972年,新加坡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公司,要么是外资公司,要么是合资企业。但新加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基本实现了完全就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年均GDP增速高达12%。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