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低龄留学热门新加坡,国际家长圈几乎是无人不知。毕竟新加坡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享誉国际。
地图上的小红点新加坡,为何能在教育上散发如此大的魅力?新加坡的教育体制有什么特色?新中两国的读书体验有何不同?
下文的中国妈妈江晓,和女儿乐萱一起经历了国内的公立学校教学,也体验过新加坡政府学校的教育模式。或相似或不同的感受,加深了她对中新两国教育的理解~
听完她们的故事,相信在某个瞬间你也会被打动,关于这位妈妈的勇气,关于孩子的蜕变。
中国妈妈的选择
送女儿到新加坡读政府小学
从北京来到新加坡,对于江晓母女而言,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那时女儿乐萱在一所重点公立小学开始了她的读书生涯。为了进这所学校,当时江晓一家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花了一大半积蓄买了学区房。按理说,孩子在这里按部就班学,之后再参加些竞赛,以后升学问题不大。
而去新加坡读小学,光听起来就充满挑战,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熟悉的同学、老师。加之新加坡是全英文教学,想进政府学校也要参加全英文的AEIS/S-AEIS考试,这对于基础较薄弱的中国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总之,当时想“出走”的决定,江晓听到了太多的“劝退声”,不过她还是义无反顾带女儿踏上了前往新加坡的航班~
3年多过去,乐萱就读于新加坡一所知名的政府小学。来到新加坡后,乐萱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基本不用江晓操心。小小的乐萱还有了自己憧憬的中学,正为目标而努力。
从北京的公立学校转到全英文教学的新加坡,外人看来,乐萱的转轨之路似乎有些顺利。但作为一直陪伴在旁的母亲,江晓则目睹了整个过程,她知道女儿承受了不小压力。
回过头看,经历过两个国家,感受过不同的教育模式后,江晓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北京的重点公立小学
江晓母女俩经历了什么?
时间追溯到乐萱在国内公立小学读一年级时,回忆往昔,江晓的神情有些复杂,语气也满是怜惜。
江晓本以为女儿踏进重点小学后,一切都会向好发展,岂料现实却打了脸......
由于对孩子上学之后的形势预估严重不足,乐萱第一学期就给江晓一个猝不及防。班级里小学霸如云,乐萱却经常跟不上课堂进度,写作业也慢,一直处于“连滚带爬跟不上”的状态。
看着女儿班上前几名的同学还卷著上课外班,江晓也忍不住给女儿报了名。
虽然女儿平时3点多就放学了,但是课外班还得上到9点,末了还得写作业,经常是为了写完也不顾质量了,磨磨蹭蹭睡觉得到11点。周末也不敢放松,英语接着补,奥数也得学起来。
结果呢?课外班花了不少钱,浪费了精力,但在超大作业量和密集考试的逼迫下,乐萱后劲儿不足。万万没想到,在高压环境下努力了一年,乐萱成功从班级上游,滑落到了中下游,甚至还曾跌落进倒数十名内......
成绩还没提上去,双减却来了!原来的教育机构停摆钱,数万元钱打水漂。课外帮孩子追学习进度难上加难,想给孩子找老师就像演“谍战剧”。
很多培训机构摇身一变成游戏公司,老师叫“队长”,家长化身“陪练”,学生演“队员”,学习当“闯关”......
江晓紧跟着其他家长,卷到了素质教育,赶紧给乐萱安排了兴趣班,乐器和体育项目各选了一个。
鸡娃大环境下,孩子们的压力并未减轻,曾经自信的乐萱变得越来越厌学和沉默寡言。
身为母亲,看到女儿当时的身心状况自然是心疼不已。 一开始的她也是不自觉跟风,才被卷入“剧场效应”中。“当身边的家长都站起来了,有的甚至站在板凳上,自己也不得不站起来。”江晓很无奈。
看到这儿,大家应该能想到江晓带女儿乐萱来新加坡的原因~
欣慰的是,在新加坡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时光里,女儿重新回到曾经活泼开朗的模样。江晓也感受到昔日动不动就剑拔弩张的母女关系,也变得和谐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