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件鬧心的事,則是馬國政府即將在明年1月1日起,向國外工作的馬國人帶回當地的收入課稅。
馬國國會是在本周二(15日)正式通過2021年財政法案。該法案其中一項最受矚目的焦點,無疑是當局將從明年1月1日起,取消境外來源收入免稅(FSIE)的規定。
眾多在國外,尤其是新加坡工作的馬國人一旦把境外收入匯回馬國,就必須面臨課稅。
據馬國媒體報道,馬國財政部副部長莫哈末沙哈在國會中宣稱,當局這麼做是因為無論馬國人是從國內賺取收入,或從國外帶回收入,他們都能使用馬國所提供的設施和便利。
馬國政府的這項決定引發了廣泛質疑。
新措施意味著,在新加坡工作的馬國人就算在新加坡繳完稅,一旦他們將境外收入帶回馬國,就會再被馬國當局多征一次稅。
換句話說,這些馬國客工在新措施下可能「被扒兩層皮」,形同打一份工,繳兩份稅。
一般人可能很快會有這樣的疑問:
不對欸,新加坡和馬國不是已經簽署雙重避稅協議了嗎?照理來說個人工作收入應該只能在工作所在地被課稅才對呀!馬國這麼做,難道沒有違反該協議的精神嗎?
但聽好哦,馬國副財長莫哈末沙哈說,新措施和新馬避稅協議沒有衝突,因為政府只是針對匯回馬國的「匯款」課稅。
這項計劃更像是緩衝期,讓馬國客工在明年上半年,能以較優惠的稅率匯款回馬國。
無論如何,馬國一些稅務專家已針對新措施如何向馬國客工的境外收入課稅提出了一些方向。
以下是紅螞蟻綜合馬國財經媒體「The Edge」和部分稅務專家的說法,整理出的幾個情境。
情境一:小明是在新加坡工作的馬國人,但居住在柔佛新山。 他在馬國會否被課稅?會。
小明嚴格來說,就屬於馬國的「稅務居民」(在新加坡工作,卻在馬國居住182天以上)。雖然小明在新加坡繳了稅,但新措施實施後,只要他把從新加坡賺取的收入帶回馬國,就會被課稅。
帶多少,課多少。如果小明只帶一半收入回去,課稅範圍就只限於那一半收入。
稅務專家Veerinderjeet Singh也提到,在雙重避稅的精神下,小明可以向馬國當局呈交資料證明自己匯回馬國的收入已在新加坡被課過一次稅了,要求一定程度的稅務減免。
但這也意味著需要更多文件佐證,或許單是處理稅務減免,就會讓馬國客工焦頭爛額。
必須注意的是,馬國內陸稅收局今日公布的收入匯款特別計劃(PKPP)細節有提到,馬國客工可針對已在國外被徵稅的收入申請抵免。
情境二:小明是在新加坡工作,也定居在新加坡的馬國人 他在馬國會否被課稅?目前不清楚。
如果在新加坡工作,又居住在新加坡,就不符合「稅務居民」的定義。他們匯回馬國的收入是否仍在當局的課徵範圍,馬國政府目前還未有更進一步說明。
但稅務專家Yong Siew Chuen指出,如果該筆存款來源為工作收入,且已在國外繳稅,按理在雙重避稅精神下,也應該獲得減免。
實務上獲得多少減免將涉及繁複的公式運算和相關文件佐證。但同樣的,馬國政府還未宣布相關詳情,是否減免也仍是未知數。
值得一提的是,境外退休金,例如馬國客工在新加坡的公積金匯回馬國是否被課稅,馬國財政部承諾會進一步探討此事。
不過,馬國一些稅務專家表示,相關新措施的頒布過於倉促,並未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他們也建議馬國當局可參考新加坡針對境外來源收入免稅的做法。
根據新加坡國內稅務局的官網,
一般來說,所有在新加坡接收的海外收入均無須繳稅,也不須要在所得稅中呈報。
馬國柔佛州五位反對黨議員也發表聯合文告促請政府取消這項政策,譴責新措施「只是讓貧者愈貧,有能力者離馬來西亞而去」。
該文告指出,新措施下馬國客工只要收入超過900新元就已符合馬國的課稅門檻,這對願意離鄉背井辛勤工作的馬國客工並不公平。
文告也警告,新措施將導致馬國客工為避免被課第二層稅而不在馬國消費,馬國將因為失去這些收入而得不償失,尤其是在疫情下因失去新加坡客的消費,已經千瘡百孔的柔佛經濟恐將進一步受創。
在疫情下,不少馬國客工都得承受和家人至親分隔兩地的痛苦,如今又再加上馬國政府加諸的稅務麻煩,更是雪上加霜,哀嚎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