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加坡豪宅开发商的逆袭

2023-02-26     缘分     13406

过去两年,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和调整,活下来的房企仿若穿越生死关,重获新生,行业格局也被大幅改变。一批熟悉的老面孔隐去、消失,另一批央、国企和民营房企崛起、逆袭,港资地产商也重新杀了回来。

他们,构成了新生代房企的主力。一个全新的地产江湖,已经形成。华尔街见闻就此推出“地产新生代”专题,勾勒和记录他们的生存法则和未来蓝图。

作者 | 曹安浔

钟声坚应该没有想到,在房地产大调整之后,他和他的公司会成为行业活得好的典范之一。

作为来自新加坡的豪宅开发商,仁恒置地过去多年都是一个小众的存在,董事长钟声坚在行业里也是一个低调的人。而现在,仁恒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更多的城市中,产品逐渐下移。

它的规模也跃升了不止一个台阶。

2022年12月31日,克而瑞公布2022年度房企销售排行榜,仁恒以全口径销售额651.1亿元闯入前30强,位列第27,这是仁恒进入国内市场30年以来的最高排名。

然而风光之下,亦有隐忧。2019年至今,仁恒的毛利率一路下滑,在规模扩张和高毛利之间,难以取得平衡。这本就是房地产行业的难点。同样有着豪宅标签的绿城、龙湖,都走过同样的路。

仁恒也无法创造奇迹。未来,如果继续扩张规模,这家公司的毛利率下滑几乎不可避免。

逆势扩张

一年时间,仁恒销售排名就提升了27个位次,是2022年进步最大的百强房企之一。

其中,仁恒的上海粮仓功不可没。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凭借仁恒海上源、海上溪云等热销项目,仁恒在上海地区实现全口径销售额402.05亿元,位列上海房企销售榜第2,仅次于招商蛇口,是2022年上海滩炙手可热的销售明星。

上海一城的表现,是仁恒近年逆势扩张的缩影。

与很多外资、港资开发商一样,创办于1993年的仁恒,在很长时间里都坚守稳健风格,不紧不慢地发展。在2019年之前,仁恒销售额常年徘徊在300亿元左右,被排除在前50强之外。

但2019年开始,在一些内地房企出现资金链断裂时,仁恒却开始主动扩张规模。在2018年销售额仅303亿元的情况下,仁恒定下了2019年500亿元的销售目标。

仁恒官微显示,2019年,时任仁恒执行副总裁的周轶群曾在年中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全力扩展公司业务。”

在钟声坚眼中,仁恒追求规模的时机已经成熟。在2020年中业绩会上钟声坚表示:“过去公司产品虽好但不快,经过前几年的系统建设,如今仁恒已达到既好又快。”

仁恒忽然转向追求规模,或与2016年限价令出台和拿地成本日益高涨,导致利润承压有关。仁恒置地的对策是“快周转”。

在2020年中期业绩会上,钟声坚称:“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将不会超过4至8个月,而拿地到销售平均不会超过12个月,虽然与万科、碧桂园仍有距离,但基本都可以12个月内完成。”

这意味着,仁恒开始像大多数开发商一样,走上了高周转之路。

过去三年,仁恒从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起步,逐步扩张到了全国,并借着行业大调整脱颖而出。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仁恒分别实现全口径销售额561.4亿元、871.2亿元、755.4亿元,三年涨幅超过34.56%,行业排名上升6个位次,每年的在建项目从此前的二十多个一度涨到四五十个。

仁恒的布局城市也从原来的十五个一度扩张到近三十个。

时至今日,在大多房企减少甚至停止拿地,收缩战线之时,仁恒的扩张步伐依然在继续。2022年度,仁恒新增土地货值240.3亿元,位列克而瑞新增货值榜第34。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深耕一二线城市的仁恒2022年多次在如皋、盐城等三四线城市拿地,正应了仁恒管理层在2021年中业绩会上的表态:“下沉江苏是集团的土地战略之一。”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仁恒能够实现规模扩张,与近年来中高端改善需求明显增多有关。“2022年尤其明显,行业整体低迷,但豪宅市场成交坚挺,率先回暖。”

国金证券研报表示,改善型产品销售受市场下行影响相对较小。

闯进30强后,仁恒的规模想像空间被进一步打开了。国金证券预测,改善需求的释放或成为本轮市场恢复的牵引,本轮行业周期中,具有突出核心竞争力的改善型房企或将跻身行业前列。

利润隐忧

不过,与每一家追求规模的房企一样,仁恒也遇到了扩张“失衡”的困境。

财报显示,2019年末至2020年中,仁恒置地的净负债比率上涨了8.1个百分点,达到88.2%。好在此后通过加快销售回款和加强合作拿地等方式,仁恒将净负债率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62%。

毛利率下降是钟声坚规模扩张遇到的另一个坎。

在规模提速之前,仁恒的毛利率是行业第一梯队,2018年毛利率高达46%。

但此后连年下跌,财报显示,到2021年末,仁恒毛利率降至25.6%,创下五年最低。

虽然2022上半年,仁恒毛利率升至35.6%,但这并非盈利能力的根本改善,而是得益于高毛利项目在2022年密集入市,不具备可持续性。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