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華早報》報道,大馬政府以「百年水災」來形容這次的水劫,指降雨量「超乎預期」,同時也預測水災的發生可能引發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
在社交媒體上,依斯邁沙比里由於政府救援單位的緩慢反應,遭到民眾指摘,使此次的天災成為其上任以來最大的公關危機。
民眾:執政黨將黨務置於災難之上 此外,民眾也炮轟兩大執政黨土著團結黨及巫統,漠視水災的發生,反而將政黨事務擺在人民利益至上。
其中,土著團結黨在周六結束其政黨會議,甚至還放煙火助興,然而當時水災已自吉隆坡蔓延至周邊的雪蘭莪巴生等9個縣,這些地區也是全國工業重鎮。
而依斯邁沙比里則在周六出席本身的政黨巫統年度大會後,才於深夜11時召開首場發布會,對災情做出回應。他在周日在高官的陪同下巡視部分嚴重受災地區,但其所到之處被官員及攝影記者團團包圍,遭到老百姓直批是在「做秀」。
受到東北季候風影響,馬來西亞年尾發生水災已是司空見慣,然而儘管東海岸州屬如吉蘭丹、登佳樓及彭亨的人民已「身經百戰」,但人口最集中的巴生谷卻不相同。
首都吉隆坡及部分雪蘭莪地區50年前曾發生過一次最嚴重的水災,這場在1971年發生的洪澇導致18萬人被疏散,32人死亡。而大馬半島最嚴重的水災則發生在2014年,當時11萬8000人被疏散。
「應當負起救災責任的單位,在這場天災之下表現極為愚蠢。有關當局根本缺乏協調。」
他披露,原本與同伴計劃使用獨木舟進入遭大水淹沒的太子園救助災民,但由於水位太高,直到周日凌晨在成功進入災場,並成功協助一名剛剖腹生產的母親,即一名老祖母及其孫兒疏散。
另一名志願者安東尼(Tim Anthony)則對大馬民防部隊直到水災發生兩天後,即周一( 20日)早上才進入災場,並對一些官員的消息剛到困惑。
「一名來自雪蘭莪水利灌溉局的官員說受困的災民只是討要食物拒絕疏散,但是我親身的經歷卻是好像災難電影中的情節,災民呼喊著要求救援,但是由於環境太暗我們無法施與援手。」
議員:政府單位未預見豪雨降臨 人民公正黨巴生國會議員查爾斯(Charles Santiago)周一接受電台訪問時,炮轟政府單位災難回應反應「高度無能」及「很弱」。
他形容過去兩天發生的是「5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而當局本該由能力向民眾發布預警,尤其是過去並非東北季風下常發生洪澇的巴生區。
「在別的國家,在大雨降臨前的48至56小時,人民就會接獲豪雨警告,並是前做好迎接水災的準備。」
「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我認為當局沒有預見到巨大的降雨量。這場災難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即作為全國主要工業中心區的巴生谷,排水系統需要升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