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2023-03-29     缘分     12583

中峇鲁街区由于设计得当,拥有抽水马桶这样的现代化设施,逐渐脱离了低价公共住房的初衷,成为富裕阶层追逐的地段。1940年代,中峇鲁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在18至25块,而在附近的中国城,只需每月3至6元就能有一处安家之地。郁达夫1938年至1942年在《中国日报》和《星洲日报》担任文学编辑,就住在中峇鲁。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中峇鲁社区(刘旸、陈晞/图)

时过境迁,按99年的地契设计,中峇鲁组屋似乎岁月将尽。不过人们不担心政府将此地回收,中峇鲁已成为新加坡的历史保留街区和文化名片,咖啡馆、酒吧、餐厅散落在各个角落,人们慕名而来,享受着新加坡腹地难得的低密度社区。这里的租房市场也很红火,虽然是没有任何物业服务和附加设施的组屋,年轻人还是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换得一种生活方式,一些精彩的老屋改造方案在网上获得了极高点击量。来新加坡工作的欧洲人也喜欢这里的环境,躲开高楼大厦,中峇鲁和他们的家乡可能更接近一些。

拆除还是保留,对于城市更新来说永远是两难问题。新加坡之所以游刃有余,无论是土地回收利用的制度保障,还是保留低密度历史街区的决心,都能找到历史根源。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一样,把一件事想透,做起来便不再纠结。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中峇鲁社区咖啡馆(刘旸、陈晞/图)

无从借鉴的HDB之路 和国内很多展览馆相比,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显得简单朴素,大部分内容以详实的图文资料呈现。为数不多的多媒体互动设施中,有一个名为“城市与自然之平衡”的触摸屏很有意思,屏幕上呈现了在城市中常见的三种场景:低密度社区、高密度都市区、自然保留区。参观者可以拖动滑块,改变三种场景在一座城市中的比例,每一种区域都有其特点和功能,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像中峇鲁这样的低密度社区,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放松空间,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建构了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如果都推平了盖上高楼大厦,很多新加坡人会觉得家乡面目全非,变得十分陌生。但如果完全保留不动,又无法解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居所的需求。

最后屏幕上显示:没有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每座城市要找到属于其自身的平衡。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历史就是一段寻找平衡点的探索过程,也与新加坡建国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位于南部山脊的森林步道。保持城市与自然的平衡,是新加坡城市规划最重视的部分之一。(刘旸、陈晞/图)

自1819年托马斯·莱佛士爵士第一次踏上新加坡,英国人在这里统治管理了140年,也带来了欧洲人在城市规划上的经验。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第一张蓝图诞生于1822年,由莱佛士爵士领导的委员会设计,主要规划了新加坡河两岸的定居点。以现在的眼光看,规划方案无疑带来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提出采用街区制并设计路网,每个街区再划分为小块土地供私人购买,使城市整体风貌井然有序;同时规划要求建筑以不超过两层的联排店屋(Shophouse)为主,一层可以开设店铺发展商业,让新加坡的城市设计很早便倾向于实现商业功能。但这份规划同时充满了时代局限性,如分族群划片安置,现今的牛车水地区就是原来华人移民居住的地方,而现代的市政机构、学校、公园主要为英国殖民者服务。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新加坡的城市风貌偏离了最初设想,欧洲理念在新加坡遭遇水土不服,中心城区很快变得拥挤不堪,新来者通常又是身无分文的底层劳动者,身处上层的殖民者纷纷逃离新加坡河两岸的中心区,搬进市郊的大房子。如前所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新加坡河两岸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房屋不够,人们就用树叶、瓦楞纹铁皮和薄木板私搭乱建,逐渐形成市中心的贫民窟。为此英国人设立了SIT,拟定《新加坡改善条例》,试图用第二张蓝图对现有规划进行修补,但“条例”诞生之时已无用武之地。

新加坡1959年经民选成为自治邦,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又被马来西亚一脚踢出联邦被迫独立,一连串政治事件的发生,新加坡身份的剧变,都对城市规划提出了全新要求。

作为新加坡独立后的掌舵人,李光耀面对的是一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恶化的城市环境、过载的人口、狭小的土地,以及脱离马来西亚后前景晦暗难明的经济。但根据深度参与新加坡规划的建筑师艾伦·崔(Alan Choe)回忆,正是这种退无可退的压力,让李光耀敢于选择最大胆的城市规划方案。

19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了《新加坡自治邦法》,新加坡此后享有包括经济在内的所有内部事务的自治权,英国政府仅保留外交和防务政策决策权。仅两年后,新加坡自治政府就用HDB替代了效率低下又不接地气的SIT,试图解决公共住房问题。SIT解散后,大量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回国,新加坡本土的专业人才几乎没有。后来功成名就的建筑师艾伦·崔当时刚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系毕业,本来只想着去新加坡找找机会,没想到很快被HDB委以重任。入职后他才发现自己是那个唯一懂专业的人。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经验,也没有了包袱。

艾伦·崔前往发达国家调研取经,谁知英国、德国、日本的公共住房发展得并不顺利,在居民住房中比例很小。美国的公共住房建设倒是给了他不少启发,不过都是负面的,比如由于盲目拆除旧建筑,不加甄别地推平老旧街区,让很多人不得不移居他乡;公共住房区快速堕落为城市贫民窟;不透明的开发程序导致大量中饱私囊。回到新加坡后,艾伦·崔撰写了一篇观点鲜明的调研报告:确保避免美国公共住房开发错误,新加坡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