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2023-03-29     缘分     13154

对外人来说,新加坡一直是那个花园城市的样板,整洁、有序、完善,甚至有些一成不变,但对于强势而相信顶层设计的新加坡政府,面对有限的土地和蓬勃的经济,永远有着推进城市更新的十足动力。

城市更新的概念在每座具体的城市又不一样。以我居住的北京为例,城市更新意味着把人流重新吸引回老旧片区,通过商业手段和重新设计,提升老旧片区的风貌,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

新加坡的城市更新则永远在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居者有其屋、提升土地经济价值、在水泥森林和绿色城市间取得平衡……新加坡政府一直做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千古难题,也正是在这种历练中,新加坡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城市更新策略和方法。在众多考量中,“居者有其屋”又是重中之重,新加坡华人治国,很难讲这种观念没有受到儒家影响,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社会安定层面,国父李光耀都认为这是新加坡的核心问题。

经过近60年发展,新加坡形成了从政府组屋(HDB)到私人公寓的多层次住房体系,抓住了这个主线,就抓住了新加坡城市更新的脉络。疫情之后第一次出境选择来新加坡探望老友,吃吃喝喝固然愉快,但因住在中峇鲁区,得以窥见新加坡城市更新史的一角,或许更为有趣。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从山顶步道远眺组屋社区(刘旸、陈晞/图)

拆除还是保留? 朋友带我参观他在新加坡住了8年的公寓,“130平,因为新加坡一般说的是居住面积,所以比国内的130平要显得大。”1990年代开始的中国房改轰轰烈烈,人们从对商品房这一概念一无所知到三句话不离房价,只用了二十多年,即使出了国,当地房市通常也是最先聊到的话题。

这间公寓所在的小区比较特殊,虽然坐落在新加坡核心的中峇鲁区,但价格不贵,同等价格只能租到旁边新公寓三分之二的面积,而且容积率低,院子里有很多被闲置的空间,很不像新加坡人的做派。“因为这里是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公寓楼,房龄比较大,当时新加坡全国的开发程度还没有这么高,对土地的使用没有今天这么计较”,朋友替我解惑,“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喜欢这里的宽敞。”

新加坡政府一直想收回这块地皮重新开发,由于地理位置优渥,很多实力雄厚的地产公司对此地觊觎已久,回收成本固然高昂,但重新开发成高密度社区带来的丰厚利润依然诱人。不过根据新加坡法律,回收土地需要得到社区80%以上业主的同意,显然,这里的回收方案正在博弈之中。

新加坡的地契只有99年,而且政府非常强势,99年后是续期还是收回,都由政府说了算,如果选择收回,新加坡政府会按市价回购房屋。不过新加坡人一般没有回迁需求,因为国家小,公共运输又发达,住在哪里通勤成本都不会提升太多,大部分人都很高兴拿钱走人,去选择更新更现代化的小区;如果没到99年,八成以上的居民同意回收,政府也不会遇到太多阻力。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强势有执行力的政府、土地的增值前景、较小的国土面积,不一而足。换句话说,别的国家想“抄作业”也不容易。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园城市,非一日建成

中峇鲁步行街,两侧是餐厅和小店。(刘旸、陈晞/图)

“第一天不走远了,我带你去附近转转,晚上就在食阁吃,”不愧是从小相识的朋友,深知我爱接地气的喜好。所谓的食阁就是由政府规划的大排档,价格便宜,主要解决附近居民的吃饭问题。老食阁的前身通常是由推车小贩组成的市场,这些小摊贩英文叫Hawker,米其林专门有个“必比登”美食榜单,专门给一些平价小吃摊或者小店评星。有些摊位因为“必比登”出了名,食客盈门,就会在食阁附近开成餐厅,打上米其林的旗号,保留类似“HawkerChan”的店名——翻译过来相当于“陈记小吃店”的意思。

附近的中峇鲁食阁位于中峇鲁市场二楼,在新加坡很有名气,贴有米其林标志的摊位常常排队,吃一碗1950年代开档的“许兄弟猪杂汤”,确实名不虚传。来食阁的路上要穿过一片小区,中峇鲁食阁最初便是为这里的居民服务。小区和我印象中的新加坡很不一样,让人想起北京老式居民楼,方方正正的四层矮楼整齐划一,层高不低,楼间距很大,植被茂盛,住在一层的人家还有小院,有一家弄得咖啡馆般的讲究模样,却是自家人在日落后享用晚餐。如果对建筑式样再敏感一些,会发现这些纯白色“方盒子”不一般,建筑的边沿被处理成圆角,加上一些平直的装饰线、圆形舷窗、雕有镂空花纹的金属旋转楼梯,让人很容易想到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ArtDeco作品。

“这片是新加坡最早的HDB之一。”朋友边走边说。所谓HDB,是“建屋发展局”的英文缩写,该局主责组屋(新加坡公共住房)的规划、建设和出售,于是HDB就成了组屋的代名词。新加坡的组屋要求个人购买而不是由政府持有并租赁,因为李光耀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会更爱惜,也鼓励国民通过劳动积累财富。当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还向新加坡借鉴了这一经验,早先英国的公共住房采用租赁形式,常常很快破败不堪,成为贫民窟似的存在。

不过准确来说,中峇鲁的组屋并非HDB的作品,而是由其前身SIT开发,SIT是“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的缩写,成立于英国殖民时期的1927年。SIT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改良,后来又增加了开发低成本公共住宅的属性,1930年代开始建设的中峇鲁街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SIT的品位虽然不错,效率却过于低下,公共住房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迎来移民潮,大量房屋被改造成类似北京的大杂院或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过的隔断房,生活环境迅速恶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