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
編輯 | 子木
3月27日至4月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對中國進行為期六天的國事訪問,期間將到訪廣東廣州、海南博鰲和北京。
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聲明稱,李顯龍將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並發表講話。本屆博鰲亞洲論壇的主題是「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就在訪華之前,李顯龍接受了央視《高端訪談》的採訪,他表示,中國是區內最大的經濟體,與中國建立開放、可持續和互惠互利的關係非常重要。
當被問及,對國家的未來有什麼願景,李顯龍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建立了一個越來越具有國家意識和認同感的國家。國家的繁榮惠及幾代人。我們希望看到,新加坡能夠在未來繼續進步和發展,與時俱進,同時保持我們的價值觀、本能和文化,這些形成了我們的特質,並幫助我們取得了成功。」
「所以這很難,你必須與時俱進,但與此同時必須不忘本源。我們仍然是一個小國,我們仍然脆弱,我們仍然需要努力奮鬥,我們仍然需要交朋友,我們仍然需要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能做到這種傳承,新加坡就會成功。」
新加坡自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建國以來,已經歷任三屆總統:開國總理李光耀,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以及現職總理李顯龍。
新加坡電信、星獅集團、新加坡民航局和腦神經醫學院掌權人皆是李顯龍的兄弟姐妹,可以說,李氏一族在新加坡成為無人可以匹敵的「第一政治豪門」。
一手締造出「李氏王朝」的,正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李光耀家境很好,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日軍占領新加坡這讓他不得不中斷了學業。戰爭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李光耀進入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也是在這裡,他不僅收穫了知識,還與一生知己柯玉芝相知相愛,定情終生。
1950年,李光耀與柯玉芝結婚,兩人共育有三個子女:長子李顯龍,次子李顯揚,女兒李瑋玲。
也是在這一年,李光耀夫婦回到了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兩年後,他因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學生和工人之中很有威望,累積了初始的政治資本。
兩年後,李光耀在學生和工人的支持下成立人民行動黨,踏出邁向政壇的第一步。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
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李光耀出任政府總理。
在總理職位上,李光耀任職前後長達31年。隨後,李光耀擔任內閣資政,直到2011年大選後,才從內閣引退。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李光耀在國內及海外成為了新加坡的代名詞,他留下的政治和經濟遺產難以悉數。
比如,他把吸引外資作為發展經濟的核心策略,讓新加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亞洲小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被譽為國有資本運營典範的「淡馬錫模式」,也是李光耀的傑作之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1959年6月,36歲的李光耀當選新加坡總理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召開家庭會議,告誡家族中人,「你們不要妄想仗我的權勢發財,不要指望任何特殊照顧」。
諷刺的是,李光耀執掌新加坡的四五十年,李家始終都是至高無上的「第一家族」,隱隱然有皇權世襲、「家天下」之傾向,以至於新加坡向來被調侃為「李家坡」。
1990年,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但是留任內閣資政直至2011年5月。之後吳作棟成為新加坡第二任總理,任期為1990年至2004年。
李光耀成為「太上皇」依然大權獨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吳作棟只是一個過度,只為了讓權力順利交接到長子李顯龍手中。
李顯龍是李光耀的長子,自幼聰穎,和父親一樣他也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攻讀數學專業。畢業時,他在三一學院的導師力勸他留在劍橋「發展數學事業」,但他寫信婉言謝絕。
李顯龍一直對政治很感興趣,他矢志追隨父親的腳步踏上政壇。李光耀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曾自豪地說:「顯龍20歲時,就已很清楚 自己要做什麼。」
李顯龍對自己的政治生涯很有規劃。1978年,他在美國堪薩斯州萊文沃堡進修陸軍指揮和參謀的課程,並在1979年取得哈佛大學甘迺迪行政管理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
初入政壇,為了避嫌,李顯龍最初被安排在不敏感的部門,20世紀80年代初,李顯龍不過是政府中的一個初級部長,負責分析研究國家經濟方面的政策。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突遇經濟大蕭條,李顯龍組織近千位各行業專家和學者起草名為《21世紀新加坡》的報告。
報告一經發表,就轟動全國,報告中不僅涉及新加坡應該如何應對當年的經濟大蕭條問題,還超前地指出了「再造新加坡」的問題。
第二年,李顯龍因此升任為了貿易與工業部長兼國防部第二部長,成為新加坡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
1990年,38歲的李顯龍成為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總理,並繼續掌管貿工部。
在這個位置上歷練了長達14年之後,李顯龍於2004年8月12日從吳作棟手中接掌新加坡大權,走上權力頂峰,成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並於2015年、2020年兩度連任總理。
李顯龍兄妹三人繼承了父母的政治遺產,李顯龍常居總理之位,他的妻子何晶,曾任新加坡最大國企淡馬錫的執行長;
李顯揚曾任新加坡電信總裁;現任新加坡星獅集團的董事局主席,也是新加坡民航局主席。而李瑋玲是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
可以說,李氏家族涉及政治、經濟、醫學,且所處層級較高,是當之無愧的新加坡「第一家族」。
2017年,兄妹三人突然反目,李顯揚和李瑋玲控訴李顯龍濫用父親的政治遺產,並為自己的兒子李鴻毅在政壇鋪路;又控訴嫂子何晶利用裙帶關係,大搞「特殊化盈利」。
三人爭議的焦點是李光耀去世後留下的故居——歐思禮路38號。對於這套房子,兄妹三人各有想法。
在李光耀的遺囑中,李光耀在遺囑中寫道,在他過世以後,他在歐思禮路38號的住家必須即刻拆除。如果他的女兒李瑋玲選擇繼續住在該址,那麼房子必須在李瑋玲搬出後即刻拆除。
李顯龍覺得應該保留故居,因為這是父母居住半生的地方,更是許多政治大事件商定的地方,所以極具政治價值,是他的政治資本之一。
而李顯揚和李瑋玲並不這樣想,認為應該嚴格遵守父親的遺囑。其實,兄妹三人的矛盾早已存在,李光耀故居只是將這一矛盾放到了台前。
在公開回應中,李顯龍否定了弟弟妹妹對他發出的指控,並認為弟弟妹妹的行為中傷了他的人格與新加坡政府的權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這一回應並未打消民眾對其質疑,畢竟作為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的能力當然毋庸置疑,但若說他能成為新加坡總理與他父親沒有關係,任誰都不會相信。
李顯龍此舉著實讓人懷疑,從短期看,他可以利用父親李光耀的光環為自己增加聲望,從長遠來看,他是不是打算進一步實現新加坡政權的三代世襲?
畢竟,李家子弟也開始陸陸續續進入政壇。
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去世,在追悼會上,李三代李鴻毅(李顯龍之子)與李繩武(李顯揚之子)各自發表了一段演講。
通過這一段演講,外界對這兩個李三代有了不同的認識,也產生了比較:李繩武應該優於李鴻毅。或許在那個時候開始,李氏家族的矛盾已經開始生出裂痕。
李顯龍的兒子李鴻毅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經濟與計算機科學,後在新加坡信息通訊局任職。面對父輩們的家庭紛爭,李鴻毅曾經在社交媒體上表態:「自己對政治沒有興趣」。
李顯揚的長子李繩武從小就是超級學霸,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史丹福大學,還是哈佛大學學者。他以雄辯著稱,甚至一度有傳聞稱李繩武有可能成為未來人民行動黨「定向培養」的對象。
不過在父輩們爭端開始之後,李繩武也加入戰局,他表示,「近幾年來,我的直系親屬對於濫用權力的情況越發嚴重,而感到擔心。這樣的情況正讓我的父母打算在其他國家安家落戶。對於他們而言,這不是一個能輕易做出,且痛苦的決定。」
李繩武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還提出,自己「從未有從政的念頭」,他認為,「如果他們這一代再參政的話,將對新加坡不利,國家應該大於家庭」。
第三代的李鴻毅、李浩毅、李繩武等人,曾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但實際上,他們無論是財富、人脈還是權勢,都唾手可得。「李氏王朝」的強大背景,就是他們最好的人生保障。
而如果真的有李家第三代弟子想要登頂大位,李顯龍完全可以像當年李光耀安排吳作棟那樣,讓孩子在過渡總理的內閣得到鍛鍊,刷夠資歷和好感度,然後一舉拿下總理之位。
有媒體曾經問李顯龍,新加坡今後還會不會出姓李的總理,他含糊其辭,說李是華人中最大的姓,今後再有姓李的總理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