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2月宣布英华小学将于2030年从武吉知马迁至登加新镇后,社会各界再次掀起一波关于小一报名制度的讨论。
每年小一报名期间,许多新加坡的热门小学都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有些家长为了能在抽签阶段取得最强优势,不惜大费周章,搬到心仪小学一公里范围内。(新明日报)人们关心的还是那几个老问题:
本着凑热闹的心,笔者也来掺一脚,从借鉴建屋发展局的黄金地段组屋模式的角度出发,为小一报名制度提出一个改善方案。
黄金地段组屋模式 新加坡目前最出名的百万身价黄金地段组屋——达士岭(The Pinnacle@Duxton)。周边丹戎巴葛和牛车水一带的老政府组屋,也同样“身价非凡”。(海峡时报)先回顾2021年10月推出的黄金地段组屋模式(Prime Location Public Housing model,简称PLH)。购买PLH组屋的国人得遵循更多条例,其中包括:
黄金地段组屋模式的政策目标是遏制预购组屋制度中的彩票效应,即幸运抽到中心地段组屋的屋主在转售单位时,可赚取比别人更为丰厚的利润。
此外,由于购买转售组屋无收入封顶的限制,高收入群体购买地段优越的组屋会逐渐导致新的富人区出现,因此给黄金地段组屋设下转售限制,能确保这些组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容纳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与交流的空间。
组屋政策的借鉴价值 小一报名。(海峡时报)小一报名制度的政策目标,与组屋制度非常相似。
那么,义务教育作为公共资源,其实也可以借鉴黄金地段组屋模式,取其精华而用之,对位于富人区的学校设下稍微不同的报名条件。
以最常被人们单拎出来讨论的武吉知马富人区来看,那一带聚集了英华小学、新加坡女子小学、南洋小学、莱佛士女子小学和美以美女子小学等一众名牌小学。
周围地段以私宅居多,以现有1公里优先权的机制来看,显然不利于居住在组屋的家庭。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考虑调整这些学校的优先距离范围,例如从1公里扩大至1.5公里或2公里。如此一来,教育部既可以在整体上维持鼓励孩童就近上学的方针,同时针对武吉知马的具体情况设下稀释富人优势的代偿机制。
武吉知马与荷兰路一带的小学。(联合早报)目前,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砸钱租个学区房,以学区房地址帮孩子在2C阶段(住家距离优先权)报名。只要成功入学,住满30个月满足教育部设下的条件后就立即搬走。
对于这些学校,教育部不妨也考虑借鉴黄金地段组屋较长的最低居住年限(10年,是普通组屋的两倍),调高居住时长需求,减少以此渠道给孩子报名小学的家庭。
其实,这些建议也不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采取极端手段,把名校全都“发配”到蔡厝港、榜鹅、马西岭、淡滨尼等各个组屋居多的地区,名校效应终究还是会在其周边形成新的富人区。
教育部可径自高喊“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但市场依然会以实际行动说明他们更信奉《动物庄园》里的“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综合各种利弊,针对具体情况调整富人区内的小学报名机制,不失为一个折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