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流传了一个新现象,“留学断供”。
什么意思呢?
国内的一些中产精英家庭,送子女去西方国家留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新冠疫情打乱了计划,三年疫情下来,很多中产家庭弹尽粮绝。于是,这些高净值群体,没法继续供养孩子留学。
“留学断供”背后的经济账单
留学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财务负担,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
“留学断供”,主要是指在英美国家的留学生。
这些国家教育高度产业化,学费全球最贵,往往一年20、30万打底,加上生活费住宿费更打不住。尤其是美国,美国高中费用不菲,本科四年,研究生学制又长,花费几百万不算离谱,如果中间家里有个风吹草动,没点存粮真的罩不住。
中国中产青睐的“藤校”,也就是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都是私立大学,费用水涨船高。按照U.S.News统计2003到2023年数据,这些年美国私立大学的平均学杂费上涨了144%,公立大学更甚,学杂费上涨了171%。
这些费用,对于美国本土中产学生,也是沉重的负担,不少人需要靠奖学金、助学金与学生贷款加上打工来支付。多数的美国家庭,在孩子上学之后,依靠的是教育贷款。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孩子一上大学,就已经负债累累了。这还不算,他们多数情况下都要打工来负责自己的日常费用。
他们打工的目的不是勤工俭学,作为一个补充,而是他们必须养活自己。上大学并不是一个教育投资的事情,而是一个开始进入社会的预备期。从上大学开始,因为教育贷款负债,因为要打工养活自己,所以孩子们从大学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人生。
没有人会认为父母狠心。他们依旧和父母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从父母那里时不时地收到资助,但是他们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是: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给的是补充,而自己养活自己是天经地义。
所以,国外的孩子不存在断供这回事,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就已经没有再被人供养了。
而华人孩子的教育,是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不要做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十年寒窗苦,换得人上人。300万也好,500万也好,那都是教育投资。
过去,学费这些都不是大事,留学费用不就是一线城市一套房的事么,关键是这些费用在家长眼中总能赚回来,读了一个好学校,回来找个好工作不在话下。
而疫情三年,把一部分中产阶级逼成了“塑料有钱人”,账目已千疮百孔。现在,他们已经负担不起如此高昂的留学费用,如果交不上学费,学生将会被遣送护国,那么之前的付出就前功尽弃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已经骑虎难下。
如今, 大家对于留学的态度出现了转变,开始更多思考性价比——任何事,一旦开始考虑性价比,说明这件事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未必是坏事,对于留学热的反思,表示在对未来预期低迷之下,经济理性重归。
东南亚悄然成为欧美留学“平替”
在这样追求“性价比”思路主导下,就近留学开始成为新热点,似乎成为欧美留学的平价替代选项。当出国留学成为一个惯常程序而不是超级加分项,那么如何更简便地实现目标,就成为不少中产的新思路。
东南亚成为一种方便选择,而以往处于留学鄙视链低端的港澳台,在东南亚大学面前也显得性价比不足——距离近,费用低,而且好申请,上学灵活,不少东南亚学校还排名进入全球百大名校,一线城市多数也可以落户,拿个博士也方便进入体制内,比如菲律宾本科学费据悉一般在8000~20000元人民币即可搞定。
某教育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2022年,东南亚地区国家更受意向留学的人群欢迎,目前至少有近10万名留学生活跃在东南亚地区,并且数量还呈现逐年上涨趋势。新加坡国立大学近期公开了近三年的详细录取数据,2022-2023学年该校入读硕士学生人数为11475人,同比2021-2022学年10011人增长12.8%。南洋理工大学官网显示,2022-2023学年该校入读硕士学生人数为9777人,同比去年9513人增长2.7%,并且近五年来研究生入读人数稳步上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