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陆地国土面积只有近730平方公里、领海面积只有1047平方公里。要知道我国北京市的面积就有16410平方公里。这么看来新加坡无论陆地还是领海面积都只能算是一个弹丸小国。截至2022年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00多万。可就是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的经济总量却高达4668亿美元。这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3位。新加坡的人均GDP更是排在全球第5位。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却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地马六甲海峡。
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国际贸易有限的时候新加坡这种地理位置没什么优势可言,但随着近现代国际航运贸易日渐兴盛就使新加坡的地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印度洋和地中海成功连通。这也使马六甲海峡这个咽喉要道的作用更加凸显。新加坡从此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贸易航线枢纽。到19世纪末新加坡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新加坡的贸易增长了八倍。
新加坡靠着国际自由港的优势和国际一流的服务为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转口贸易的平台。这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财发家致富。历史上新加坡的领土领海面积要比现在大。新加坡在被英国殖民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领海区域不只局限在如今马六甲海峡的弹丸之地。那时位于印度尼西亚另一侧的圣诞岛和科科斯群岛也被英国划归新加坡殖民总署管辖,但这里距离另一个英属殖民地澳大利亚反而相对更近。
圣诞岛虽名义上归属于新加坡,但负责岛上资源开发的却是澳大利亚人。1958年英国以290万英镑的价格将圣诞岛卖给了澳大利亚,随后科科斯群岛也被划归澳大利亚管辖。当时还是英属殖民地的新加坡对此无能为力。失去这两个岛使新加坡损失了20%左右的国土,而且还失去了延伸到印度洋区域的领海。可即使在失去这两个岛后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仍牢牢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使新加坡得以通过200多条航线连接着世界600多个港口。
新加坡独立后完善了自己的港口配套设施,从而能为过往船只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今位于新加坡南岛的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每年超过三千万标准箱的货物在这里中转都会给新加坡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马六甲海峡还是事关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通道: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从中东进口石油、天然气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的石化产业也依托于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得以发展起来。
时至今日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的重要港口之一拥有东南亚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应港口。如今新加坡是亚洲领土面积倒数第二的国家,却是领土扩张速度最快的国家。当初英国人在新加坡登陆后就开始填海造陆,新加坡独立后的五十多年间依然对这项事业持之以恒。经过20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填海造陆使新加坡增加了146.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虽说146.4平方公里在我们看来似乎不算什么,但这意味着新加坡在过去的两百年间增加了1/4左右的国土面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正是这一波产业转移成就了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奇迹。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抓住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历史机遇结合新加坡自身特点确定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航运、电子、金融、石化等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61年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该区的面积为70平方公里,包含了来自各地的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新加坡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岛和毛广岛等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
新加坡在国家制度设计层面是一个高度效仿西方制度体系的国家,但与此同时新加坡同样珍视传统的东方文化。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李光耀始终认为:西式民主并不适用于任何国家,他一生都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李光耀把亚洲价值观与英国人留下的法治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好的政府应当实现的目标:使人民在食、住、就业、保健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顾;在法治下社会有秩序、有正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