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學者對誰是大伯公做出熱烈的爭論。
韓槐准引用宋代和明代的史籍,認為大伯公就是水神,馬來文叫「都鋼」(Tokong)。陳達認為大伯公是伯益。關楚朴以檳城建德堂為例,認為大伯公可能是洪門會黨內的最高職位。英國學者巴素博士(Victor Purcell)卻提出:「大伯公只不過是華僑先驅者的象徵,並不一定要有名字。」饒宗頤則認為:「伯公在粵東民間流行甚廣,不專限於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稱。」許雲樵同樣認為大伯公是土地神,但他指出:「大伯公雖說就是土地公,可是土地只是一項職銜,並非人名。」中國的土地廟就是福德廟,南洋的大伯公廟也是福德廟,此後主流觀念都認同大伯公就是土地神。然而饒宗頤沒有提及土地公以外的大伯公,這裡以碑記和記載重新探索大伯公。
安溪人捐贈的香爐稱感天大帝為大伯公。(作者提供)
新加坡大伯公
在馬里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 Temple)有塊分別以淡米爾文(Tamil)、英文、泰盧固文(Telugu)、梵文(Sanskrit)、烏爾都文(Urdu)和華文鐫刻六段文字的碑石。英文可以辨認,華文部分有些字漫漶,但「新嘉加坡大伯公」依稀可辨。
馬里安曼興都廟以六種文字鐫刻的碑石。(作者提供)
近期要求一個興趣小組協助翻譯古淡米爾文,內容和英文版相似,但沒有提及編號75的地契,華文版沒有提及地契、年份和捐贈者父親的名字,但受捐者卻冠上新加坡大伯公的稱號。對照英文和淡米爾文,華文版內容大意如下:「新加坡大伯公名曰科徒礁·拉馬沙米,此厝乃是西紗西郎·比來,自甘心情願奉獻與大伯公。」科徒礁·拉馬沙米(Cothunda Ramasamy)是印度教毗濕奴(Vishnu)的化身,捐贈人西紗西郎·比來(Sashasala Pillay)立碑的目的是宣示毗濕奴是產業主人,華文碑文撰者以新加坡大伯公來稱呼這位印度神明,碑石立於1831年3月。
馬里安曼興都廟碑石局部。(作者提供)
新加坡河南岸是華人和印度人的聚集地,因此以四種印度文字、英文和華文立碑。佘有進一篇1848年的文章中提及,當時新加坡華人有四萬名,其中潮籍人口1萬9000名,是華社的最大社群。基於閩南原鄉沒有大伯公信仰,協助西紗西郎·比來撰寫華文碑文的相信是潮州人。那麼,大伯公究竟是哪路神明?
潮州伯益公
感天大帝是主管山澤之神,早年新加坡虎患頻頻,傳聞老虎未經伯公允許不敢傷人,因此在山林間討生活的居民都會供奉感天大帝。佘有進振春園內有感天大帝的神龕,最初是員工所供奉,稱為荳蔻園感天大帝,誕辰是三月廿九。
荳蔻園員工多是潮州人,後來潮人北遷柔佛,閩人湧入,他們同樣供奉感天大帝,稱為潮州大伯公。園內有安溪人蘇楓所捐贈的香爐,上面有大伯公、同治九年和1862等字,1862年是同治元年,疑為筆誤描成九年。管工後來向園主提議,開放給附近居民,逐發展成為公廟。園區一度成為墓地,神祇後來受到居民輪流在家中供奉,1959年,居民在亞佛路建廟,名為亞佛路通興港神會。後來大巴窯發展成為新鎮,神會和其他受影響廟宇搬遷到大巴窯七巷組成為伍合廟。
伯益公、許遜和介子推同樣號稱感天大帝,這位稱為感天大帝的大伯公是伯益公。伯益在古代掌管山澤之職,曾輔助大禹治水。傳說他在主持開山辟路時制服了山中老虎,讓獸王乖乖聽話,因此潮汕地區有句俗語:「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雖然伯益公是大伯公,但大伯公未必是伯益公,因為這是諸多地方神明的泛稱。
德光島緞伯公
緞伯公是源自新加坡的神明,在德光島(Pulau Tekong)實拉賓村(Kampong Selabin)的街坊,傳聞有一名身材瘦小,蓄滿鬍子,眉清目秀的馬來老者,經常從鄰近的塞查赫島(Pulau Sajahat)划著小舟而來,在街坊徘徊後獨自回返。這名老者引起居民的懷疑,有居民就划著小舟跟蹤他,不料來到塞查赫島卻不見人影,只見一塊聳立的大石,他們認為馬來長者是大石的化身。16世紀,亞齊(Aceh)王國的將軍在德光島海域和葡萄牙軍隊展開激戰,最後他和士兵一起自殺身亡,也有人認為他是這位將軍的亡魂。
話史德光島與天降佛堂太陽公廟》作者何金煌指出,塞查赫島馬來語意為凶島,隔鄰有個小塞查赫島,另有一堆暗礁,船隻在此很容易發生意外。航海者為了祈求平安,啟航前會準備神紙香燭,來到塞查赫島時卸下風帆,在船頭向塞查赫島祭拜。說來奇怪,馬來長者不再出現,船隻在此水域也能安全川行,因此居民開始祭祀這塊大石,並取名為緞伯公(Tuan Pek Kong)。緞譯自馬來語,即先生或男性長者的尊稱。
緞伯公是石頭神,他是馬來將軍,也被當成拿督公供奉。(作者提供)
在緞伯公出現後,粵閩館負責籌神事宜,每年農曆十二月十五日舉行祭拜緞伯公慶典。這是客家和潮州為主的居民所成立,館外有丁未年(1907年)匾額,是歷史悠久的組織。1986年,德光島上演最後一場酬神戲後,島民搬遷到本島,緞伯公供奉在勿洛北4道的德光島聯合廟,但巨石卻留在原地,在多年的填土工程中被吞沒。
潮州客家都有大伯公的信仰,但客家人更為繁複,如灶頭伯公、床頭伯公、塘頭伯公、土地伯公、山神伯公、田頭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橋頭伯公、大樹伯公、河唇伯公、橋頭伯公、榕樹伯公、石頭伯公,也將逝世的長者稱為大伯公。
大伯公溯源
伯公一詞歷史悠久,普寧市裡湖鎮二公里外長美大肚籃山的伯公宮原名浮桃庵,仁宗皇帝於慶曆三年(1043)賜名封源伯公宮。普寧是潮州和客家共處之地,千年來發展成潮客有別的伯公文化。大伯公是粵東或潮客聚居地的民間信仰,新加坡大伯公和伯益公是地方神明的泛稱,緞伯公是石頭神,也是逝世長者,所以被視為伯公,因此伯公並非專指土地神。陳志明《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與聖跡崇拜》提到福建人稱土地廟為「土地公廟仔」或「福德祠」,近期謝明達《誰是大伯公》提到他很訝異中國的同事從未聽說過大伯公,既然中國閩南原鄉沒有大伯公信仰,為何土地神飄洋過海到南洋就變成大伯公?這背後還有一段曲折複雜的塵封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