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你就會看到一段段有人歡喜有人愁的故事,其中兩個就包括:
新加坡雖然不是本屆東運會的東道國,在本地媒體的報道之外,坦白說,難以感受到任何氣氛。
而除了東運會,如果說新加坡人普遍上對體育興致缺缺,相信也不為過。
對新加坡人來說,一扭開電視可以觀賞到世界級的運動賽事,算是福氣,但對新加坡體壇來說,說這是個詛咒或許不誇張,國內的賽事和健兒只要不到世界水準,就被無情地貼上「甘榜」的標籤,乏人問津。
最終能榮登世界第一的,畢竟屈指可數。
放眼新加坡體壇,有幾名選手站上了金字塔的塔尖?我們或許永遠不知道,在每個駱建佑、每個約瑟林的背後,湮沒了多少「失敗」的選手。
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當上羽球世界冠軍,或在奧運會摘下蝶泳金牌。但金字塔能疊得多高,還取決於底層的寬度。
即使只有業餘水準,也可以參加國內賽事,擴大比賽規模,協助推廣你所喜愛的運動。
如果你的才華更高一些,甚至能在賽事中,憑實力推動國家隊選手提高水平。
如果家人朋友是有潛力的運動員,不妨以實際行動支持、栽培他們。
就算是場邊的啦啦隊員,或是觀看電視直播、在網上留言討論的支持者,也是體壇的一分子。
冰島曾在2016年和2018年先後踢進歐洲足球錦標賽和世界盃足球賽正賽,震驚了世界足壇,因為他們2018年的人口只有33萬5000人。
這個人口,大約跟裕廊東和裕廊西的總人口相等。
除了人口稀少,冰島寒冷的天氣,也意味著人民每年只能從5月到11月在戶外踢足球。
那麼,「裕廊東+裕廊西」憑什麼踢進這兩項足球大賽的正賽?
首先,當局在2000年到2008年之間在冰島各地建設200多個室內足球場,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刻都能踢足球。
其次是將足球培訓專業化。冰島在2018年就有近500名考獲歐洲足聯B級執照的教練,能為16歲或以下的青少年提供專業足球培訓。這些青年球員嶄露頭角之後,再安排他們轉會到歐洲球會繼續磨練。
但撇開這些系統性的課題,作為體育迷的我們,能不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擴大新加坡體壇的金字塔底層?
第一步或許是別像對待我國流行歌手那樣對待我國運動員,別等到他們從海外載譽歸來之後才支持他們。
不想再看到「甘榜運動員」的話,就從支持我國健兒、多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做起,集眾人之力把他們推上塔尖。
新加坡有好些運動項目引進歸化運動員加強團隊陣容,但真正需要的外援不是別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