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回收箱領取率高不代表它受歡迎,或許只是一種「怕輸」表現?

2023-05-12

今年3月,紅螞蟻回家途中經過巴士轉換站,看到這台自動派發機在補貨。

原以為是在分發口罩,走近一看,才發現「內容」是國家環境局新推出的家用式回收箱Bloobox

原來當天是派發首日,全島多處的自動派發機都領取一空。

紅螞蟻不落人後,等工作人員一補完貨,就立刻掃描身份證,領了一個回收箱。

過了一個月(4月22日),政府卻宣布Bloobox無人問津,每五戶家庭中僅有一戶領取,相當於在本地的139萬戶家庭中,只有約30萬戶家庭領取了。

紅螞蟻看了看被晾在廚房一旁的回收箱,開始有點後悔。

有趣的是,又過了兩個星期,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前天(5月9日)在國會答覆議員詢問時卻透露,截至今年4月30日,本地家庭已領取約53萬個Bloobox,占總數的93%。

馬炎慶說:

「公眾對Bloobox的熱烈反應,反映了社區對家庭與辦公室回收的興趣和意願。」

這也太神奇了吧,短短一個星期內,領取率突然從20%飆升至93%?

非也,如果說4月22日有30萬戶家庭領取(每戶只限領取一個),當時的領取率約為52%。短短一星期,這個藍色小箱箱的領取率只是翻倍。

馬炎慶說,當局策劃要派發多少個Bloobox時,並沒有按本地家庭總數來計算。

國家環境局推出家用式回收箱,是希望民眾先在家裡把可回收物品分類存放,再投入組屋底層的大型藍色回收桶。(國家環境局)當初環境局推出這個可摺疊的藍色方形塑料箱,是希望民眾先在家裡把可回收物品分類存放,再投入組屋底層的大型藍色回收桶,以減少回收物品的污染情況。

目前,這些大型藍色回收桶收到的物品,有四成受到廚餘和紙巾等垃圾污染,無法再循環,白費了其他居民的努力。

一些民眾把不可回收的垃圾,丟入組屋底層的大型藍色回收桶,儼然成了垃圾站。(海峽時報)蟻粉有沒有注意到,大型回收桶和家用回收箱都貼著同樣的標籤,教導民眾分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物品。

卻有一些「缺德鬼」,不知道是領悟力不強,還是完全視若無睹,把泡沫塑料盒和破舊的行李箱硬塞進回收桶,儼然成了垃圾站。

新加坡的全國再循環計劃從2001年推行至今,回收桶的設計從早期的淺藍長方型,到近期的深藍四方型,都圖文並茂,還打上X和√,簡便易懂。

無奈22年來,還是無法降低回收桶的污染率。

在紅螞蟻看來,這可能與回收桶不分類的設計有關。如果民眾在家裡利用回收箱分類物品後,卻發現放進回收桶時全混在一起,只會引起困惑,也會影響民眾的配合度。

或許單一物品的回收桶,加上更清楚的說明和區隔,可以取得更大的環保成效?

拿了卻不用 還不如別拿? 對於馬炎慶所說的「反應熱烈」,有網友在臉書上坦言,會領取Bloobox完全是出於新加坡人的怕輸精神,因為是免費的,而且是政府派發的,「不拿白不拿」。

「我到現在都還沒碰它……也還沒決定要怎麼用。」

 

也有網友認為,把物品放進回收箱前還要先清洗,根本是浪費資源。如果洗不幹凈,還會引來昆蟲,又要清洗多一遍,著實累人。

 

有的覺得回收箱設計有問題,容量太小,邊緣鋒利,折好了還會自行塌下。

 

看了這個示範視頻,你就會明白了:

紅螞蟻使用回收箱後也發現,其實家裡的塑料袋已足夠裝垃圾和可回收物品,裝好後直接丟掉不但方便也輕便,實在不需要另一個占位的回收箱。

回收率低 是「不戰之罪」? 環境局上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新加坡去年的住家垃圾回收率僅12%,創下10多年來的新低。

住家垃圾主要來自家庭住戶、學校、巴剎和小販中心等場所。從2012年到2018年,住家垃圾回收率一直保持在19%至22%。

環境局解釋:

「住家垃圾回收率下降至12%,主要是因為跟冠病疫情前相比,把可回收物品運往海外處理的運費較高,因此運往海外回收的紙類、紡織類和皮革廢料也減少了。」

換句話說,回收率低,不一定是民眾缺乏環保意識,而是「非戰之罪」?

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的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把整體回收率提高至70%,以延長實馬高垃圾埋置場的使用壽命。

不過,去年的整體回收率只有57%。

在2030年之前把整體回收率提高至70%,是為了延長實馬高垃圾埋置場的使用壽命。(國家環境局) 要在接下來七年內,把整體回收率提高多13個百分點,並非易事。

分發家用回收箱不一定會直接推高垃圾回收率,但對於加強新加坡民眾的環保意識,相信還是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93%的領取率當然是可喜的現象,但絕不是最關鍵的數字。

或許決策者應關注的是,民眾能否真正體會到家用回收箱所設定的目標和意義,而不是當作免費的收納箱濫用。


相关文章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本地手足口症病例一周內每日平均達到61起
  • 泰國房東申訴 中國籍租客把屋子弄髒未付全額就搬走
  • 助考生通過考試 馬國駕駛培訓機構三人涉收賄面控
  • 涉審計署大樓坍塌 泰國法院向17人發逮捕令
  • 英國科學家展開海洋碳吸收試驗 讓海洋能重新吸收更多大氣中二氧化碳
  • 美國科研人員研發昆蟲般大小彈跳機器人 有望提高救災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