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的地铁车厢辱骂事件,真的只是一个让座的问题?

2023-05-25     清禹     11301

虽然很多人认为博爱座已经没有意义,但是我认为它还是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培养社会空间自主的温情关怀,体恤他人的精神和意识。

你不能否认,公共运输是我们除了工作场合之外逗留时间最久、使用次数最频密的公共场合。它是测试社会冷暖和文明程度的温度计、人文教室,甚至是最诚实的照妖镜。

在台湾,博爱座除了符合“资格”的人之外,平时是没有人坐的。

明明有位子,再拥挤也不会有本地人坐,除了一两个游客之外。我倒认为,这又有点太矫情,资源是大家共享的,为何不能坐?

一些国家所特别设立的女士和老人车厢也可取,只是我国一直未有实行。

在日本并没有让座的文化,因为日本民族当中有不愿意麻烦人的心态,让位反而让对方感觉尴尬,觉得自己老了。

总之,发生地铁辱骂事件还是令人遗憾的,以后也可能继续发生,尤其是我国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元化越复杂。

我们也许该思考,曾经的全国礼貌运动是不是该卷土重来?我吁请公共运输公司反复温馨提醒彼此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社会底线:

最好能自动自发让位给有需要的人,保持文明的声量,不准吃喝的条列还是得紧紧抓牢。

否则,每天乘搭的公共运输很可能变成一个令人煎熬的,任由人性比冷、比恶和比臭的“移动”战场,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