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螺絲鬆了,常有人自然而然想起政府部門當年的效率與美好,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李光耀還在的話,會這樣嗎?會一再發生嗎?
這樣的感嘆,語氣中既有調侃,也有緬懷,更流露一絲今非昔比的惆悵。難道真的是時光一逝永不回 ,往事只能回味?
時代真的不同了 當然是老一輩才有類似的恨鐵不成鋼,而這樣的對比和假設,對也不對。過於強調為什麼以前可以如何或者不會怎樣,流於刻舟求劍。遙想當年,思苦憶甜,卻罔顧今時今日數碼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肯定以偏概全了。
如今人心改變的複雜因素與多管道速度,一吠百吠的現實,把一切推給螺絲,也說不過去。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老李時代的政府部門不會明顯張貼「尊重員工」告示,而今天到處可見。是網際網路改變了人與人互動的生態,還是寬容與包涵的心胸窄了?從前是看你敢不敢?今天是怕你好不好。
同樣的理直氣壯,以前多是當官的講話大聲,今天早已是有選票的最大聲。本地接見選民的獨特風景,也早已從過去尋求議員協助,冀望事情可以更快更順利完成,演變成質問、抱怨、投訴議員或官員的平台了。
拴緊螺絲向前進 就像我們用論語來引導孔子思想,把理念落實在生活中,今天用李光耀建國的高標準來貫徹意志,異曲同工,卻也越來越不容易。老李高瞻遠矚,畢竟他不是神,無法料到死後多年,世界局勢的丕變,更無法想像科技的造反與造福。
近來短視頻平台喜愛竊取老先生當年的講話,來對照今天的時局,讓人巧妙欽佩他的足智多謀,料事如神。這些都好,只要立意正確,不失為讓年輕一代認識李光耀的機會。
平心而論,李光耀先生看得比常人更遠更透徹,新加坡才有今天的立國基礎。但我們不能光是遙想公瑾當年,更要拴緊螺絲,向前邁進。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