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俯瞰應該是一個「三」字形,三條橫分別代表數次擴建。主樓最老的部分,也就正面看包含圓穹頂的一橫,始建於1850年,於1887年完工,第二橫是1907年擴建的副樓,1926年完工。
當時一樓是圖書館,二樓是博物院,稱為「萊佛士圖書館及博物院」 (Raffles Library and Museum),以自然科學與東南亞民俗考古為主。
2003年國家博物館再次擴建,「三」字形的最後一橫,是16米高、24米寬的玻璃中庭,對古典圓穹大廳進行了現代演繹。
因此從正面看,博物館是一幢古典建築,而從福康寧公園的後面看,是一幢把古典建築包在其中的玻璃房。
從正門往右走,三角形山牆是特色
從正門往左,古樹Heritage Indian Rubber Tree
再往左是去福康寧公園的步道
進門的穹頂大廳
博物館一共四樓,常設展館在一樓和二樓(主要是我後來也沒來得及去四樓和地下一樓)
穿過走廊來到透明玻璃做成的新樓
玻璃大廳一邊是咖啡館
另一邊是新加坡歷史建築五十周年的小展覽
一樓是新加坡歷史展覽。
1819年英國在新加坡建立貿易點,1819年之前是新加坡古代歷史,1819年至1942年是英殖民時期,1942年至1945年是日占時期,1945年至1963年邁向自治與合併,1963年至1965年馬來西亞時期,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
展覽很不錯,給我最深的印象倒不是展覽本身,而是新加坡並不避諱殖民時期開始的現代化進程,這體現在展覽上,也體現在很多文化意識形態上,跟我們從小接受的反帝反封建教育不同。
內容表述較客觀,哪怕是被日本人占領的時期,文字不帶過多感情色彩。我記得有一面牆,最上面一個問題,英國人和日本人打仗,誰會贏?接下去列舉了雙方武器、人員、後勤方方面面的數據,一目了然,沒有廢話。
一開始引用了汪大淵,他記載一部分新加坡土著在福康寧山一代,那就是說,七百年前,從南昌城廣潤門出發的汪大淵就站在我現在站著的地方……我查了查,汪大淵還說,當時這裡就有中國人,以及中國人和土著的混血……不知道他是編的還是真的,可能都是黃種人吧?
福康寧和新加坡河一帶出土的元朝的青花瓷
元朝商貿發達,新加坡作為一個貿易港也發展起來
後來明朝海禁,新加坡也隨之消沉了一百年
下面這幅地圖很有意思,號稱是當年史丹福·萊佛士對新加坡的規劃圖,從中可以看到當時有歐洲區,商業區,華人區,土著野地,竟還有一個阿拉伯區。這些規劃至今還試用,那些如今散落的古蹟連成片,可以看到百年城市發展的肌理。
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於1819年1月29日在馬來亞半島南端一個小島上,建立一個自由貿易港,即今日的新加坡,從此打開新加坡現代化進程,為了紀念萊佛士,島上不少建築與他有關,比如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當時就是「萊佛士圖書館及博物院」 (Raffles Library and Museum)。
維基百科寫,「萊佛士占領新加坡後不久,英國殖民者就把它變為加工、儲存、分銷的『鴉片中心』。他們從印度進口鴉片,加工後除了供應新馬及其它東南亞地區,主要是走私到中國去,因而在十九世紀中葉導致兩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新加坡輸往中國的鴉片公開化、合法化,數量倍增、獲利更大。」
這樣看來,萊佛士的登陸影響深遠(當然,從歷史的必然性而言,沒有新加坡也會有新減坡),此萊佛士即彼來福士,由淡馬錫控股下屬凱德置地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北京、成都、杭州、重慶、寧波、深圳投資的一系列房地產項目,也被命名為「來福士廣場」,以紀念來福士……倒也蠻搞笑的。
Hmmm,我又犯了意識形態教育之深的毛病。
來到二樓,從「三」走到「二」
在玻璃房裡欣賞修復後的老建築
接著從「二」走到「一」
一張老照片可以看到1931年當時的樣子
來到穹頂的二樓
二樓有四個小展廳,分別展示了殖民時期、日據時代、獨立前、獨立後,四個時代的物品展示,地方不大,但是各有特色,每個展廳都特意設計成當時的風格。
Modern Colony, 1920s and 1930s
Surviving Syonan, 1942-1945
Growing Up, 1950s and 1960s
Voices of Singapore, 1970s and 1980s
展廳里的燈光設計
最後,我花了很多時間仔細看了這個PSM50的小展覽,這個展覽是新加坡國家文物局為了慶祝保護歷史古蹟五十周年辦的。
1971年,新加坡第一次發行五枚歷史建築的紀念銀幣,這五處歷史建築分別是:
亞米尼亞教堂,建於1835年
聖安德烈座堂,建於1837年
馬里安曼廟(印度教),建於1827年
哈賈·法蒂瑪回教堂,建於1846年
天福宮(即媽祖廟),建於1842年
這五個建築也充分體現了新加坡長久以來各種信仰、各種民族融合的特色。1971年鑄造的五枚精緻的銀幣:
到今天,新加坡被授予「國家古蹟」的歷史建築一共有73處,我把它們在谷歌地圖上全部標了出來,坡縣小就是這點好,國家文保單位都擠一塊——95%都在市中心,也就是前面看到的1828年的規劃區域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就像我國幾個批次的「國家文保單位」一樣,這73個國家古蹟也是分了好幾批認定的。展覽並沒有按照建造時間或者認定時間列舉73個古蹟,而是按照National Heritage Board在保護古蹟所做的貢獻的時間順序來呈現。
排在五枚銀幣之後,從上圖最左邊開始,展示了當時發行的古蹟郵票,接著是拍攝照片、拍攝電視紀錄片、保存老照片、拍攝3D照片、360度實景電子化歸檔,接著是走廊盡頭的VR觀看,接著是剪紙作品,接著是開放部分老建築供婚禮場所、和樂高合作製作模型、3D列印、紙雕作品,寓意老建築年代久遠就像薄紙一樣脆弱,最後是開發文創產品。
73個國家古蹟在不同的主題下擇取呈現完畢。
這種循環套循環、邏輯清晰的枚舉法,讓曾在谷歌地圖上亂序插了73個綠旗子的我頓時身心極度愉悅,他們在有限的空間裡,貼切地完成展覽的主題:"celebrating the golden jubilee of Singapore's preservation journey",又不至於讓人覺得枯燥。
7點鐘關門的博物館
對面是SMU
博物館的外部園林可以自由進入,入館的話,如果是新加坡人或者學生可以免費,遊客收費15新幣,內容仔細看的話需要一天,走馬觀花半天足矣。
73個綠旗子拔掉了一個!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