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最近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加坡交易所只有3家公司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IPO),低於2022年同期的6家,融資總額不到1億美元。相比之下,在東協成員國中,印尼完成了45家企業的IPO,馬來西亞有16家,泰國有15家,總融資額均超過5億美元。中國香港今年上半年IPO數量也從2022年同期的20家增至29家,融資23億美元。
安永全球IPO主管吳繼龍認為,新加坡有許多大市值上市公司,多數股權由國家主權財富基金持有,使得創業型中小企業難吸引投資者關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會計學教授麥潤田表示,一些公司放棄在新交所上市,是因為對交易所缺乏流動性感到失望。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公司11日表示,其上一個財政年度的投資組合凈值縮水5.2%,為2016年以來最差的年度表現。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由於除牌股數量多於新上市股數量,近年在新加坡股市的掛牌公司減少,同時也缺少大型IPO的撐場。新加坡凱基證券研究部主任陳廣治認為,主要原因是流動性和市場參與者不足,「在本區域,特別是與中國香港交易所相比,新交所沒什麼吸引力。」
《日經亞洲》報道稱,在中國從新冠限制措施中重新開放後,新交所尋求趁此機會提振資本市場。新加坡交易所執行長羅文才此前表示,「除了股票-現金業務,我們也在通過其他資產類別加深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在固定收益方面,我們與中方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新交所成為離岸債券上市地點的首選。」
責編:張青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