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試想如果送上門的訂單,不是熱食的湯汁漏出來、就是杯蓋或杯子上有飲料溢出來,甚至用來打包食物的塑料袋都有湯水,你當下會如何反應?
眼見食物的狀態貨不對辦,一些消費者可能會拍照並立即到應用上反映,有時會獲得退款或餐券作為補償。
有些送餐員遇到上述情況時,會毫不猶豫地掏腰包退錢給顧客。雖然這也許並非他們的錯,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接下的那個訂單不僅賺不到錢、反而還倒貼了。
這些送餐員選擇出此「下策」的原因有很多,但基本可歸咎於一個主因:為保住飯碗。
不想因糾結對錯而耽誤工作流程
綜合這些同行的看法,他們選擇倒貼的一大因素,是不想在工作上留下任何「手尾」(意指遺留下來的麻煩事)需處理。
有送餐員認為,如果還得處理食物被打翻所可能衍生出的問題,或許會耽誤到接下來的訂單,讓當下的狀況變得更棘手。
他說:
「我們希望工作節奏是非常快速的,送抵餐食後就緊接著執行下個訂單,這樣才是我們真正賺錢的方法。」
另外,有送餐員說所謂的「手尾」,是不希望顧客直接向平台客戶服務部門反映此事,因此寧可退錢給他們。(編按:怎麼聽起來有點像封口費呵呵)
他透露,這種「主動虧錢」的做法,能幫助他避免收入被扣除、面對嚴厲警告及帳號被中止的種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如果送餐員不事先「止血」、讓事情越鬧越大,那他終究還是會面對被扣錢的下場。
避免因小失大 送餐員寧願退錢給顧客也不希望因小失大,其實也與送餐員最在乎的兩大關鍵績效指標(簡稱KPI):警告和顧客評級,息息相關。
一名送餐員稱,當公司因食物被打翻向顧客退款時,送餐員在應用上就會收到一個「合規警告」(compliance warning)。
據悉,送餐員收到警告確實非同小可:
畢竟,累計評級越高的送餐員,接到送餐訂單的機會要高得多。換言之,顧客打的分數和他們的工作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一方面,有送餐員認為,他們主動退錢給顧客,是因為食物被打翻自己也有責任,即便可能取餐時已經有「漏湯漏水」的痕跡,但他們應再三檢查才出發前往送餐目的地。
有一派送餐員則說,他們能感同身受,所以不介意自掏腰包向顧客補償,畢竟顧客消費就應獲取高品質的服務,如果食物送達有明顯被打翻的情況,而送餐員又默不吭聲,難免會令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他們的老闆怎麼說?
Grab發言人回復媒體詢問時說,若收到有關食物被打翻的投訴,Grab會承擔給予消費者的退款金額。除非送餐員處理訂單時持續失誤,並且收到多則類似的投訴,否則他們不會受到懲罰。
至於退款方面,Grab的立場是,假設對投訴進行評估後被認定有效,他們會先為顧客處理退款,再決定退款應歸於哪一方。
「如果出現分歧,Grab會為餐飲業者和送餐員提供申訴管道。」
Foodpanda則回應說,送餐員無需承擔食物被打翻的任何費用。當顧客要求退款時被扣除任何收入金額,他們也不會面對懲罰。
Deliveroo也持相同看法說,旗下送餐員在面對食物打翻或溢出時無需賠償,他們也不會向送餐員索回事件中的金錢損失。若需要幫忙可向支援團隊協助,必要時可以為顧客再次送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送餐員一天內想接到更多訂單增加收入的心理絕對能理解,但如何在送出每一份餐食的過程能確保又快又準時又好,維持高水平的優質服務,並非易事。
為了不要讓一些送餐員左右為難,一些店家會特別用心處理外賣訂單,比如在紙杯或塑料碗上裹上一層保鮮膜。但基於成本增加和忙不過來等因素,不是每個商家都會這麼做。
身為顧客,假如收到食物時打翻的情況不是特別嚴重,有時候可能唯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紅螞蟻最後分享下列這段視頻,來看看這名本地送餐員親自示範,送熱飲時著實很難做到一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