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是構成國家的必要元素,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會心甘情願地將國土分裂。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議會通過一項決議,將新加坡從聯邦驅逐出去。新加坡在當時的馬來西亞經濟發展也十分優秀,為什麼馬來西亞會甘願驅逐自己最發達的一部分呢?
一、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淵源
大航海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十分深刻而長久的。大航海時代,東南亞地區也先後受到英國、西班牙等國的殖民,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過往也與殖民有關。
1818年英屬印度總督想在馬來半島南端建立一個貿易港口,經過考察之後,選擇了新加坡。1826年,英國將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合併為一處,建立了海峽殖民地。後來海峽殖民地的範圍不斷擴大,逐漸延伸到加里曼丹島上的沙巴州和沙撈越。
1946年,海峽殖民地被解散,新加坡開始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二戰期間,新加坡被日本占領。日本投降之後,英國恢復了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此後新加坡逐漸走上自治的道路。1959年時新加坡取得了完全自治地位。戰後美蘇開始拆解英法等國的殖民地,殖民地國家也紛紛要求獨立,新加坡作為英國的自治邦,無法獨立存在。恰好1957年原屬海峽殖民地的馬來屬幫、馬來聯邦和檳城以及馬六甲共同組合而成的馬來亞聯合邦獨立。馬來西亞的國父在1961年提出大馬聯邦的計劃,希望將周邊同樣遭受殖民統治的國家團結起來,而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也希望與馬來亞合併。1963年,新加坡、沙巴、沙撈越與馬來亞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
兩國的合併始於共同的發展利益。得益於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以及殖民時代留下的貿易遺產,新加坡當時的經發展水平高於馬來西亞。而歷史上兩國又同屬於柔佛王國。因此從馬來西亞的角度來看,新加坡的加入能促進國家的綜合發展。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這裡雖然富裕,但是土地面積小,資源短缺,尤其是該國的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無法得到自我供應,會限制後續的發展。加入馬來西亞之後,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因此,雙方一拍即合。
二、馬來西亞驅逐新加坡
因利而聚也會因利而散。合併並沒有帶來兩國領導人預想當中的穩定和繁榮,反而沒過多久雙方就分手了。新馬合併帶來了鄰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印度尼西亞與合併後的馬來西亞斷絕了外交關係,禁止該國商人到印尼做生意,導致很多新加坡商人破產。而新馬的合併也並沒有使得兩國之間的政黨和種族矛盾消失。
在新加坡的民族構成當中,華人占比超過70%,而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是馬來人,雙方民族構成不同。兩國合併後,馬來西亞全部的華人數量約占總人數的42%,超過了馬來人的數量。
當時的馬來西亞奉行「馬來人至上」的民族主義,政策向馬來人傾斜。隨著新加坡華人勢力的不斷壯大,華人與馬來人之間不可避免的形成利益上的衝突。
從上層政府的執政理念來看,馬來西亞的統治者也能夠深切的感受到來自於李光耀的壓力。李光耀被稱為是小國的大政治家,在成為新加坡總理並加入馬來西亞之後,他所在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勢力,得到了迅速的擴展。而且李光耀一直強調國家是公民的,任何人都不應擁有特權,這與馬來西亞「建立一個馬來人的國家」的理念相違背。
同時新加坡在英國統治時期就已經取得了自治權,儘管與馬來西亞合併,也還還擁有很高的自主權,是聯邦當中唯一一個敢跟聯邦政府公開叫板的地區。
此外在經濟領域,新加坡只占馬來西亞領土的0.02%,但GDP卻占到國家的25%。在聯邦當中收入最高,但負擔最輕。因此,聯邦希望將新加坡40%的稅收比例提高到60%,而這是新加坡無法接受的,基於現實的政治問題馬來西亞最終選擇驅逐新加坡。
三、馬來西亞是否後悔驅逐新加坡
1965年新加坡被驅逐之後,可以說面臨著相當多的困難。首先在國土面積上,新加坡只有700多平方公里。放在中國也就相當於河北石家莊的晉州。而馬來西亞的面積卻有33萬平方公里。而且新加坡水資源還要依賴馬來西亞供應。因此,這樣一個國家存在的可能性是存疑的。
但是新加坡畢竟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此該國很快利用地理優勢發展起轉口貿易,同時積極發展工業、教育和科技,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一個已開發國家。雖然受限於國土,沒有什麼戰略縱深,但新加坡憑藉鈔能力購買了先進的武器,正規軍的軍事力量也超過5萬,有一定自保之力。因此單純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馬來西亞可能是會後悔的。
但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卻未必。新加坡被剔除的一大原因是華人占比太高。馬來西亞的土著普遍比較貧窮,教育受教育水平低,而華人正好相反。在經濟上的話語權為華人提供了邁向政治的條件,有奪得馬來西亞執政權的可能。因此將新加坡剔除出去,可以保證馬來人始終占據社會主體。而且華人自有一套文化和運行體系,不容易被同化,儘管表面上看與馬來人沒什麼宗教上的衝突,但短時間內也成不了一路人。因此新馬兩國的合併註定不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