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很有可能會出現在言情小說、或是某部愛情電影的台詞,但其實也可以無關風花雪月,反而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工作生涯。
前途和「錢」途同等重要 跨國招聘公司華德士(Robert Walters)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員工在外頭轉了一圈後,不介意重新投入前東家的「懷抱」。
華德士向六個東南亞城市的近1000名專業人士收集反饋,其中有150人來自新加坡。
調查顯示,新加坡約75%的受訪者均表明願意重新受聘於前公司。
這類雇員被稱作「boomerang employees」(回力捧員工)。
與此同時,受訪的新加坡員工也透露,即使辭職也不會和前僱主「再見再也不見」,只為了留給自己更多「後路」:
也有一部分人回歸的條件是希望公司或所屬部門已「改朝換代」,即原本的領導層或團隊結構已出現變動。
過去10年,僱主更能接受前員工 雖然接受上述調查的新加坡雇員人數,未必能完全反映實際情況,但人力專家指出,新加坡僱主對於重新聘請前員工的態度已越來越開明。
華德士科技與企業轉型部主管法伊茲莫達克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說,過去10年左右,被前僱主重新聘請的現象,已越來越能被接受。
「相比前幾年,如今我們發現有來越多人願意重回前公司,也對此保持開放的心態。」
專家認為,僱主若願意為回力捧員工提供第二次機會,企業勞動力不僅將更敏捷和熟練,也會有多方面的好處。
除了更省時,「回力捧員工」也能幫公司節省開支——他們短時間內就能上工,減少前期培訓員工所需的成本和機會成本。
以員工的角度來看,他們既然已經去其他地方闖蕩過一輪,在「外面的世界未必更好」的體悟中所累積的智慧、技能和經歷,也更有助於他們回到舊東家後發展得更快、走得更遠。
相信是意識到這些優勢,華德士的同一份調查也發現,正在積極招聘的新加坡僱主中,有高達八成願意重新聘請舊員工。
做生不如做熟……但要切記這兩點 一份好的工作,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解讀。
就像調查中提出的三大原因一樣,一些人在乎錢、一些人望能「步步高升」,也有一些人期盼人事上能有一些調動,才會同意在舊的工作環境里開啟新的旅程。
不過,專家也提醒,在決定回去前公司,應該反覆提醒自己:
當初基於什麼原因才會離開?
這些原因可能包括:上班環境令人感到消極、無法認同領導層的工作方式、缺乏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或缺少工作機會等。
假如這些問題未獲解決,前僱主依舊「原地踏步」,或許雇員就找不到回去的動力了。
專家指出,過往的熟面孔也許已擔任不一樣的崗位,或處理不同的職務,工作程序可能也已出現變化。
對公司員工也帶來正面影響 人力專家還提出多一個有趣的觀點:前員工回流,可為現有員工帶來良好影響。
這是因為,前員工願意回來,多少也反映出僱主的工作環境其實不賴。
「雇員想重新加入(前公司)工作團隊絕對是好事,能為現有員工注入信心,釋出公司願意重新聘用之前離開的人對其進行再投資的信號。」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但套用在職場上,回頭草不一定不美味,反而可能會越嚼越津津有味。
一切取決於「馬兒」和「主人」之間是否還存在互信,還是關係早已陷入僵局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