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整体通货膨胀率过去三年间达8.6%。研究发现,新加坡住户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预算因此必须增加4%至5%,才能应付物价上涨。
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2年,整体通货膨胀率达8.6%。为了反映物价高涨的冲击,研究员对各类型住户的基本生活预算,在之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发现他们的预算须增加4%至5%。(王彦燕摄)
一个双亲家庭如果有两个孩子分别就读小学和中学及以上,每个月需要6693元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一个有一名学前幼童的单亲家庭来说,每月需要3369元;至于年满65岁的单身年长者,每月则需1492元。
这份名为《基本收入标准2023:物价高涨下的住户预算》的报告9月14日发布。研究团队包括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南洋理工大学等机构的学者。
团队曾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公布针对单身年长者和工作年龄住户(working-age households)基本生活需求的调查。
研究中提到的基本生活需求除了涵盖衣食住行,也包括娱乐休闲和让孩子上补习班或增益课等。
研究员采用“基本收入标准”(Minimum Income Standards,简称MIS)研究方法,共与大约300人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在与受访者达致共识的情况下,整理出必需品清单。研究员进而根据这些必需品的价格,推算出不同类型住户每月所需的预算。
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2年,整体通货膨胀率达8.6%。为了反映物价高涨的冲击,研究员对各类型住户的基本生活预算,在之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发现他们的预算须增加4%至5%。
各类型住户更新后的MIS预算显示,多数必需品和服务成本的调整,与根据2022年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的实际通胀率接近。出现较明显差异的包括交通和住房等。
例如,MIS预算中的交通成本,只考虑公共运输,不受私人交通和汽油成本飙涨的影响。因此2020年至2022年之间,预算增幅介于4%至9%,远低于按CPI计算的26.7%的交通通胀率。
另外,由于过去三年,三房式小型预购组屋的价格和房贷成本的涨幅相对更高,单亲家长在MIS预算中的住房成本上涨12.1%,超越6.7%的住房价格通胀率。
学者:应认真探讨制定基本生活收入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资深研究员黄国和博士在发布会上指出,在新加坡有工作收入的住户当中,约30%的收入无法达到应付基本生活所需的水平。
他指出,这与团队上一轮发布报告时的2020年情况类似。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薪金差距和不平等,以及低收入阶层工资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有鉴于此,他建议应认真探讨制定基本生活收入(living wage),好让就业者都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资”(decent wage)。
报告指出,以一个有两个19岁以下孩子的双薪家长家庭来说,在扣除缴税和政府补贴后,每个家长的平均月入须达到2990元,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报告建议以2990元作为考虑基本生活收入的起点。
黄国和认为,2990元是相当合理的数字。“去年新加坡的月薪中位数为5070元,这已是我们建议的基本生活收入的1.7倍。”
当局回应:
制定最低基本工资未必是最佳方法
财政部、人力部和社会及家庭发展部9月14日发布联合文告,对这份报告作出回应说,政府支持让较低薪员工拥有可赚取体面工资的工作,但制定最低基本工资未必是最佳方法。
“基本工资如果设得太低,受惠的员工将比渐进式薪金模式来得少;若设得太高,技能较低的员工则会面对失去工作的风险,尤其是他们的工作可能被自动化所取代。”
低收入年长者获得的长期援助不足
《基本收入标准2023》研究报告指出,低收入年长者透过社区关怀计划(ComCare)获得的长期援助不足,目前每月的640元援助金只能应付一个单身年长者基本生活费的43%。
此外,报告也说,年长人口虽增加,满65岁居民人口当中,获得Comcare长期援助的年长者只占0.6%,比2020年的0.9%更少。
财政部、人力部,以及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在联合文告中回应研究结果时说,为确保援助计划切合时宜并且足以应付需求,政府定期检讨各个援助项目的涵盖范围以及援助金额。
例如,政府去年8月已增加ComCare中短期和长期援助的金额。以获长期援助的独居者来说,每月的援助金增加40元,至640元。政府今年7月也放宽ComCare家庭人均收入基准,从之前不超过650元,上调至不超过800元。
未完待续,请点击第2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