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期内容我想和大家重提一下两位我们的老熟人:王懿和王伟恒。
之所以要重提他们,是因为我最近在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上看到了一篇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的文章。在这篇题为《“润”学代表王懿和王伟恒》的评论文章中,《联合早报》的编辑系统性地整理了一番二王的生平,并在整理过程中多次提及我们中国网友对他们的看法,以及目前他们这类润人还有他们所象征的“润学”目前在中国舆论场的名声风评。
如果单看标题和前面90%的篇幅的话,我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篇对中国的主流舆论生态观察得足够细致、将当代中国网友的心声反映得相对客观的评论文章。虽然它基本上是对我们网友留言的照本宣科,但能以如此实在的笔触来刻画我们中国网友对于二王的看法,对于一家外国媒体来说,这已经算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但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的话,我就不会说这是一篇看完之后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的文章了。《联合早报》这家新媒一贯报道风格,只要是熟悉的同志和朋友应该都知道,但凡是在涉华议题上,他们要是不夹带点私货那是不可能的。
这次这篇《“润”学代表王懿和王伟恒》其实也一样,只不过《联合早报》这回学聪明了,虽然还是会夹带私货,但夹得没有明目张胆了,而且还把私货小心翼翼地夹到了文章的最后几段里头。如果没有耐心看到最后的话,一般的中文读者基本上是发现不了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对《联合早报》这篇半阴不阳的所谓评论文章的反感,我在这里将它夹带的私货节选了出来,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去年,在中国防疫政策下,和英文单词‘run’一样拼写的汉字‘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跑路、开溜、移民海外的意思。另据伦敦投资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中国今年预计有1.35万身价超过百万美元的高资产人士移居海外,较去年增加25%。知乎上也出现了一些给普通人的移民教程,例如《一篇送给穷人们的润学移民教程》。”
“王伟恒和王懿的故事恰好都在过去两周‘火’了,这引发中国网民对于‘润学’的议论。一些舆论也认为,两人的经历是最好的劝退,给心心念念希望‘润’出国的人浇了一盆冷水。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青年失业率攀升的环境下,王伟恒和王懿的遭遇成了不少网民的安慰剂。不过,一轮调侃和冷嘲热讽后,很多现实不会改变,生活也还要继续。”
大家读出来《联合早报》这篇文章的恶毒之处了吗?没读出来的话我给大家总结一下,说白了其实就三点。
1、阴阳怪气我们的防疫政策,通过对它的解构来为润人润走他乡的行为赋予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2、强调润人在中国不是少数,不光是二王这样的穷人,很多富人其实也想着润。
3、二王的事迹之所以会在中国的舆论场上引起热议,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国的大环境变差了,中国网民心里头都有怨气,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润走他乡却又混得穷困潦倒的二王,正好就为中国网民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绝佳出口。尽管这一通发泄完后其实并不会对中国大环境的改善起到丝毫帮助。
不要以为《联合早报》在评论二王润走他乡这件事情上和我们有什么共情心理,从本质上讲,他们非但不会对这种行为加以批判,甚至还是相当支持的。因为新加坡说到底不也一个是由中国润人组建的、靠着中国润人发家的移民国家吗?他们怎么可能会否定二王润人行为的根本合理性呢?这不就相当于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了吗?
但你要说他们有多同情二王吧,这倒也没有。我们看不起王懿和王伟恒,《联合早报》其实也看不起,但我们的看不起是因为反感他们的颠倒黑白和是非不分;而《联合早报》的看不起没有那么复杂,说穿了就是鄙视他们的穷困潦倒和皮包骨头而已。
设想一下,如果二王是身怀百万美元的所谓高资产人士,而且他们润走他乡的目的地又不是美日,而是新加坡的话,《联合早报》还会花那么多篇幅来详细描述他们在异国的不堪吗?我觉得不会,我觉得《联合早报》会非常识相地把这些关键信息避开不谈,否则要是吓到了那些正准备卷铺盖润到新加坡去的中国富人,那损失可就大了。
作为一家新加坡媒体,《联合早报》对二王的心情复杂我能看得出来。他们欢迎中国的润人,但他们只欢迎有钱的中国润人。他们的文章得往这种角度去引导,一方面要阻挠没钱的中国润人跑出来,尤其不要跑到他们这儿来;而另一方面又得让那些有钱的中国人感受到他们的宾至如归。这种操作其实是很有难度的,这种文章写不好你不光做不到去芜存菁,而且还有可能会把两边都给得罪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