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2023-09-25     缘分     11813

“华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不止一次强调,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李显龙参加2023年碧山—宏茂桥公园中秋活动。图源:MCI)

昨晚(9月23日),李显龙出席宏茂桥以及德义区在碧山–宏茂桥公园的中秋庆祝活动。

他说:“世界正值多事之秋,在新加坡的我们,要稳固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们的社区也一样重要,不同种族和群体一起庆祝传统节日,凸显我们的甘榜精神。预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幸福安康!”

之前,李显龙曾说,我们必须做好中华文化传承的工作,年轻一代才可以接受悠久历史的熏陶。

他说,对华族文化,新加坡政府一向来全力支持,让华族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前不久,在新加坡厦门公会举办的“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著名文化传播者意公子就以“爱拼才会赢”为讲题,阐述她对华人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尤其是闽南人的迁徙与发展。

意公子说,人类迁徙的历史,就是打拼求生存的历史。

无论是中原到闽南的衣冠南渡,或是福建人从闽南下南洋,无不见证了这种打拼的精神。

意公子说,我们必须有拼搏的精神。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意公子:爱拼不一定会赢,但爱拼一定不会输)

意公子说,福建北、西、南三边被雁荡山脉、武夷山脉、玳瑁山脉所挡,东边是大海,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在农耕时代,易守难攻,是兵家不争之地。

在历史上,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经历了三次衣冠南渡,中原和江浙富庶地方人氏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有一部分进入福建。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河南光州固始将士及家眷近万人,入闽平乱,这些中原移民及其子孙后来成为闽南漳州及泉州、龙岩和粤东潮汕一带的居民主体;后世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

唐朝灭亡之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其中包括闽王王审知于909年建立的闽国。王审知注重教育,吸纳中原逃离战乱的人才,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在研讨会开幕致词中,祖籍福建同安的大会主宾、财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指出,维护好文化的根是所有宗乡会馆的使命,才能对母族文化有更好、更深的认识,而也能加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厦门公会会长汪家裕说,我们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灌输传统价值观,那么,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加坡继续创新,更上一层楼。

从宏观历史和文化说起

本次研讨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主要讨论相对宏观的闽南历史和文化,下半场则聚焦语言、民俗、饮食、峇峇娘惹等相对微观的课题,同时也谈厦门公会的历史与演变。

柯木林是上半场第一位主讲人,他的讲题为“我对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认识”。

柯木林先从闽南文化的定义和特性说起,认为闽南文化有五个特性,即海洋性(开拓、创造、冒险)、开放性(广阔空间的文化体系)、多元性(闽南语是借用外来语词汇最多的方言之一)、兼容性(本土化)、商业性(闽商精神)。

李显龙:不能失去华族文化的根,以免随波逐流

(柯木林)

柯木林接着介绍新加坡传统上的“闽籍概念”,即漳泉文化圈人氏。

他说,早年来自漳泉地区的华人,在新加坡闽帮鼻祖薛佛记的领导下,先是建立了恒山亭,后有天福宫,再之后又创立了福建会馆以及其他闽南属地的会馆,如永春会馆、金门会馆、晋江会馆、厦门公会等。

经多年观察,柯木林认为,要成为新加坡华社领导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素质,其一是有钱,其二是舍得出钱,这是由于族群的一切公益善举,皆以他为“缘首”,也是以他所拥有的财富来鉴定的。

柯木林随即从六个层面介绍闽南文化在新加坡的概况——民俗信仰、会馆宗祠、文化教育、闽帮行业、美食文化、峇峇语言。

柯木林总结认为,南来移民从祖居国带来的文化在新加坡萌芽壮大,融入本地文化,成为另一类型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不仅是新马中华文化的主流,也是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新马华人史,无异于研究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人的学校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东南亚华人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研究员许源泰以“十九世纪新加坡闽南学校”为题,讨论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地位与意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