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個常年運動取得的成效似乎並不大。2019年,李顯龍總理在講華語運動40周年慶祝儀式上透露,隨著華族居民在家中主要說英語的比例20年來急劇增加,新加坡正在失去雙語的競爭優勢。
李總理當時引述數據說,高達71%的本地華人在家中主要以英語溝通,換言之說母語的只有29%。這個數字到了2021年僅略增至29.9%,沒有太大變化。
種種跡象顯示,新加坡學生未能好好掌握母語、甚至不太重視學母語的重要性。
諷刺的是,新加坡的另一個鄰居印度尼西亞的年輕人卻在積極學華語,把握學習這個新語言的機會。
為了前途著想,再難學也要學
印尼華文教育中心業者說,之所以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學華文,是因近幾年中印兩國的經濟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也有更多中國投資流入這個東南亞人口最多的經濟體。
今年1月至9月之間,中國是印尼的第二大投資國,實施總金額達56億美元(約75億新元)的5607個項目。
因此,為孩子報讀華文課的家長們,都希望他們能對中國文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認為精通華語有助於孩子們將來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儘管沒有關於印尼目前有多少人在學華語的相關數據,但許多學生都是在雅加達和泗水等大城市的三語學校(Trilingual School)上課。其他學生則到語文中心或在線上學習。據悉,一些經濟能力較好的印尼學生還到中國大陸和台灣去學習這門語言。
20年前創立的才明華文教育中心,最初只在雅加達設立中心,也僅有三名教師教導150名學生。
如今,中心旗下學生人數已暴增至3000人,師資也增至55人。另外,除了雅加達,中心也在廖內及萬丹經營五個分行。
該教育中心的校長許培惠告訴《海峽時報》:
「(想學華語)的需求持續增加,但我們的名額有限。所有班級都已滿額,候補名單上有數十名學生在等候。」
一名家長則透露,她家中年齡介於10歲至16歲的三個孩子,目前分別在三語學校、提供華語課程的私立學校,以及語文中心上華文課。
她說,雖然她以印尼人自稱,但她為中國在世界不斷上升的影響力感到自豪,也將華語視為日益重要的全球語言。
「我的孩子有時會告訴我,學華語很困難。如果不是中國展現的非凡進步,我可能會告訴他們別再學了,但我現在嘗試鼓勵他們,跟他們說耐心一些,將來就會發現學華語的好處。」
紐西蘭和中東中學生也學華語 紐西蘭每年都會舉辦中文周來推廣學華語。(Language Monkey)不只印尼,一些中東及西方國家的人民,對於學華語也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今年8月,沙烏地阿拉伯強制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學提供中文課程。
9月17日至23日,是紐西蘭邁入第九個年頭的中文周(Chinese Language Week)。主辦方說,這項推廣學華語的活動,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去年在活動的社媒平台上就吸引了60萬人關注。
華文在紐西蘭是第四個最常使用的語言。當地教育部的數據揭露,中學生學華語的人數,在2013年至2020年之間已幾乎翻倍。
獅城媽媽建議以趣味方式教華語 再把焦點轉回新加坡。
有本地家長說,孩子的華語成績一年不如一年。
曾撰寫過四本兒童書籍的前《新報》記者Jill Lim,日前在《海峽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她坦言,明年將升上中三的小女兒,今年在年終考試中,華文成績不及格。
她說,女兒念中一時華文成績雖然及格,但分數不高;到了中二就退步了,年終兩次考試中都不及格。
孩子小時候,她透過複習聽寫、聽童謠、看圖書,或在家中各個角落張貼華文詞彙等,這些方式對孩子學華語的過程中都相對管用。
到了中學時,情況突然有變。
「我發現她們的課本內容,我根本無法理解了,女兒們也不願再給我教。想讓他們通過華文影集學習,他們也不感興趣。我現在只能依靠學校(或補習教師),來維持他們對華語的興趣。」
這促使Jill Lim不禁打開天窗思考,如果能針對女兒的興趣著手,以更有趣的方式讓她學華語對華語產生興趣,會不會更有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她想到的一些可行方法包括:
有趣的是,紅螞蟻認識的一名年輕人曾經說過,她在上中學時非常討厭華語,華語考試每次都不及格。幸好中二時遇到一名年輕華文老師,經常借閱中文漫畫和中文小說給她看,就這樣無心插柳,竟然就點燃了她對華文的興趣。
如同上述家長的提議,假如在教導華語的過程能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著手切入讓他們習慣華文字並喜歡上用華語去思考及交流,何嘗不是一個提升他們華語程度的好方法?說不定還能啟發他們,更主動地去認識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