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海土生土長的戚冶文,與德國結下不解之緣,從她17歲那年到慕尼黑求學開始,輾轉在德國紮根10多年,收穫事業與愛情。如今才40歲出頭,她已是德國特殊化學品巨頭贏創工業集團(Evonik)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區域總裁,常駐新加坡接近三年。今年3月,她當選新加坡德國商會主席,是商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首位女主席,更是難得一見的亞裔主席。自認對事業發展沒有很大野心的她,一心一意把任務做到最好,凡事持平常心看待,在職場始終保持真我。
戚冶文的人生當中,有很多沒有計劃的事情,到德國求學是其一。
在上海念完高中後,她原本計劃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數學系。「我是一個理性思維較強的人,從小到大數學都是我最好的科目。」
然而,由於申請不到美國留學簽證,她的升學計劃突然被打亂,只好換個目標——德國慕尼黑。
戚冶文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分享當初在德的求學經歷,之後如何收穫事業和愛情。
贏創工業集團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區域總裁戚冶文常駐新加坡接近三年,今年3月當選新加坡德國商會主席,是商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首位女主席。(蔡家增攝)
離家出國之前,戚冶文對德語一竅不通,她對德國人的印象,最早來自阿姨的德國籍丈夫,而姨父的英語非常好。「我從小都是跟我姨父用英語交流,到了德國才發覺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會說英語。」
剛到慕尼黑時,戚冶文並沒有寄宿在阿姨家,直接在外頭租房子,她至今還記得隔天早晨所發生一連串趣事。「那天是星期天,所有店都是關的,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差點把我嚇死了……我在路上就找到一個老太太,問她哪裡可以買到一些東西。她一句英文也不會,我的德語也太差了,根本沒辦法交流,結果找到一個小伙子,他是開披薩店的,一句英文也不會。我們透過肢體語言溝通,之後他還帶我到店裡請我吃披薩,真是讓我感動。」
當初學習德語的過程至今還歷歷在目,戚冶文直言並不容易,幸好學習機會很多,像她經常到阿姨家做客,與更年幼的表弟表妹互動,他們是德中混血兒,中文不好,只會說德語。
向披薩店小伙子學德語
生命中的過客,成為她練習德語的理想夥伴。「請我吃披薩的小伙子幫了我很多忙,他是我樓下鄰居,想追求我,一有時間就請我喝咖啡,這種學習語言的方式很快。」
當時報讀了短期語言班的戚冶文笑稱,語言班教師的年紀挺大,似乎也想追求她,上課時間是從早上9時到下午1時,每天上完課後老師都會請她吃午餐,跟她一起讀《南德意志報》。「剛開始的時候,難讀得要死,我根本讀不懂。四個月之後,我已經可以看懂這份報紙的六成。」
後來因為搬家,戚冶文與披薩店小伙子和語言班教師再也沒有聯繫。
在德讀高中一年就橫掃最優
由於德國奉行13年學制,比中國學制多一年,因此戚冶文須在一所德國高中就讀多一年,否則不能升大學。她形容,那所高中相當特殊,專門開放給在國外長大的德國青少年就讀,自己是班上唯一的亞洲人。上課所有科目都用德語學習,對她而言,最難的科目莫過於德語課,還有就是要用德語來學英文。
高中成績放榜時,她所有科目都拿到最優的1分,除了德語獲4分,低空飛過。
「我能夠及格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德語不通過就不能拿畢業證書,我相信老師肯定是放了一點水。」
憑著不俗成績,戚冶文成功考上德國當地頂尖的慕尼黑大學。原本熱愛數學的她,改變志向選讀商業管理。
紮根德國10多年
度過工作結婚生子重要時刻
由於對異鄉生活越來越喜愛,戚冶文在德國紮根10多年,度過人生許多重要時刻。
「我發現德國人都很喜歡抱怨自身國家,我卻很喜歡這裡,很民主、自由,又可以暢所欲言,而且每個人都能獲得尊重,不會因為長著亞洲人的臉,就被當成外國人。」
戚冶文25歲結婚,丈夫是中國人,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就讀信息工程系。兩人都是基督徒,就讀大學時於教會相識,畢業後都選擇定居慕尼黑,雙雙入籍成為德國公民。
「我們當時想可以早點結婚,但不用這麼早生小孩。」
戚冶文和丈夫踏入德國社會的第一份工作都是擔任商業顧問,但夫妻倆在不同諮詢公司。由於工作忙碌,兩人須經常出差,往往只能在機場見個面。
戚冶文說,她工作的諮詢公司的規模並不大,慕尼黑辦事處約有50名員工,但老闆與下屬關係很好,工作模式很靈活,自己有機會周遊歐洲多個國家進行不同項目,包括法國、希臘、挪威、丹麥、瑞士和荷蘭,每個項目都長達六到九個月時間,這格外豐富了她的閱歷。
儘管在諮詢公司任職能獲得高薪及享受優渥福利,公司配車是寶馬全新汽車、在歐洲到哪裡都是打車、去最高級飯店吃飯,但她認清,這夢幻般生活是「是用身體拼回來」的,代價是日夜奔波、每天工作長達14小時。
2007年,當時25歲的戚冶文披上白紗,在親友見證下於德國完成終身大事。前排從左起為她的阿姨、母親、丈夫和表妹,後排左起為她的家婆、家翁和父親。(受訪者提供)
夫唱婦隨回上海當全職媽媽
29歲時,戚冶文生下兒子後,毅然暫時放下事業回歸家庭,成為一名全職媽媽。
「我不想做一個跟我小孩有很代溝的母親,他聽的歌,我喜歡聽,我還有精力跟他一起做一些運動。」
戚冶文說,母親是在25歲時生下她,她跟父母之間有很多共同話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原本她自己還想多生一個小孩,只是因為職業變化來的更早,在跟兒子和丈夫商量之後,三人達成共識繼續維持家庭原狀。
「當時我小孩才三歲,他主張我不要再生小孩。我開了一個兩個小時的家庭會議,他跟我講了很多原因,為什麼他不需要一個弟弟或妹妹……」
她笑說,兒子當時最後拋下一句狠話:「我絕對絕對不會幫你帶小孩」。
德國產假分為母親個人的生育假和父母兩人的育兒假,最長可以休至孩子滿三歲,初為人母的戚冶文一開始沒有計劃拿多久產假。碰巧丈夫的諮詢公司計劃拓展中國市場,丈夫是公司唯一的中國人而成為不二人選,她決定夫唱婦隨,回上海帶小孩。
「當時就想去個兩三年再回來德國。沒想到當時中國發展太好了,丈夫的諮詢公司剛開始在中國只有兩個員工,一兩年之內就變成80名員工,越做越好,中國生意超出所有區域的生意。」
誤打誤撞加入贏創
降薪八成從低做起
擔任全職媽媽的日子沒多長,戚冶文於2012年復出職場,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加入贏創工業集團在中國的辦事處。
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她就從採購部一名小職員,晉升成為公司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區域總裁,2020年起常駐新加坡。
最讓她引以為傲的成就,就是與同行一起推動業界朝可持續發展。2011年,贏創和歐洲另外五家化學巨頭於發起 「攜手實現可持續發展—化學聯盟「(Together for Sustainability,簡稱TfS),制定共同標準來評估供應商,使供應鏈更綠化。2014年至2019年期間,她擔任TfS亞洲總裁,成功說服中國化學巨頭——萬華化學加入聯盟。
回想當初加入贏創的情景,戚冶文表示,自己其實從未聽過公司的名字,也不清楚公司業務內容,只是人在上海帶小孩時,碰巧結識公司的中國負責人,經對方介紹下入職。
雖然一開始要從採購部門由低做起,且大幅降薪80%,但戚冶文並沒有太在意,從未在中國工作的她一心只想汲取不同經驗。「當時不清楚自己會在中國待多久,人家只是覺得我還不錯,介紹我進公司……我後來整個職業生涯,靠自己努力去實現,不依靠其他人。」
後來,在一年半內,公司連續為她三次調薪。上司當時告訴她這並不是升職,只是做出調整,因為她的工作表現已完全超出原有的職銜。
盡120%努力做到最好
戚冶文(中)帶領德國聯邦議員參觀贏創工業集團在新加坡設立的亞洲研究中心後,大夥兒一起合影。(受訪者提供)
戚冶文自認對事業發展沒有很大野心,機會都是剛好來到面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我就只想把每一件派給我的任務做到最好」。
她笑稱,公司為員工進行人格測試,自己的「野心指數」非常低,滿分100,她只得19分,連上司都難以置信,因為高層管理人員一般都得70至80分。沒想到過了兩年,當她再次進行測試時,這一輪僅獲九分,上司最後也拿她沒轍。
即便如此,戚冶文表示自己處事從來不懈怠,堅信個人只要盡120%努力,就問心無愧。「當我站在台上的時候從未害怕過,要害怕的是那些選擇讓我站到台上去的人吧。我能做的就是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
作為一名女性領導者,戚冶文為其他女同事傳授經驗時,常提醒對方凡事應持平常心。「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看得正正好好就好……我對自己很有信心,只要我願意把一件事情做好,這個動力是很實在的,至於這件事情做得好,或做得不好,有很多不同因素,你永遠不是那唯一的因素。我不會因為一件事情成功了,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一件事情沒有做成功非常氣餒。」
問及個人成功秘訣,她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在職場始終保持真我。「你沒有必要當別人想站在中間的時候去阻止別人,同樣地,你也沒有必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戚冶文(右二)帶領德國聯邦議員參觀贏創工業集團在新加坡設立的亞洲研究中心。(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