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奥密克戎形容为“天然疫苗”。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伊恩教授认同,他说,由于奥密克戎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比其他变种更温和,可以在不引起重症的情况下产生抗体,提高对其他病毒株的免疫力,形成群体免疫。
以色列卫生部高官Nachman Ash也同意这个看法。他说,奥密克戎在以色列大面积传播,很可能形成群体免疫。
美国Mayo医学中心判断,必须达到94%疫苗接种率和自然感染率,才能形成群体免疫。
专家对此意见分歧。
美国德州健康科学McGovern医学院传染病科主任Luis Ostrosky指出,群体免疫最大的难题是时效性和有效性,“抗体会随时间流逝而下降。而且,感染奥密克戎之后产生抗体也不一定对预防其他病毒株有效。”
他说,把希望寄托在群体免疫,风险很高。大面积出现感染意味着可能出现大量住院病人,导致医疗系统崩溃,大批人死去。
Mayo医学中心疫苗研究主任Gregory Poland说,只要冠病病毒继续变异,就谈不上永久免疫,“如果出现一个可以完全逃逸目前的抗体的新变异病毒,我们就得重新开始”。
Poland说,许多人认为,奥密克戎并不算什么。他说,非也,奥密克戎不能轻视,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人。
另,他说,冠病引起的后遗症也须重视。
奥密克戎感染症状多达19种
根据英国《太阳报》报道,ZOE冠病应用程序通过收集4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的数据,总结出了奥密克戎的19种常见症状。
这19种症状为:流鼻涕、头痛、疲劳、打喷嚏、咽喉疼痛、持续性咳嗽、声音沙哑、发冷、发烧、晕眩、脑雾(brain fog)、嗅觉不灵、丧失嗅觉、眼睛不适、异常的肌肉酸痛、食欲不振、胸口疼痛、腺体肿胀以及情绪低落。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流鼻涕是最常见的症状,影响了近73%的冠病患者,其次则是头痛(68%)、疲劳(64%)、打喷嚏(60%)和咽喉疼痛(60%)。但出现以上症状绝非代表一定感染上冠病,因为它们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新加坡1月7日疫情回顾
截至1月7日中午1200时,新增确诊病例777起,累计28万3991起。
昨天新确认奥密克戎感染535起,含境外输入284起,本土251起;《新加坡眼》从卫生部每日数据统计,新加坡已累计奥密克戎病例3591起。
我们判断,奥密克戎本土病例人数很快就会反超境外输入病例。
本地社区病例的前七天确诊人数增长比例,相对再前七天是1.69,意即前一阶段每出现100起,现阶段则出现169起。
这是社区病例增长比例自去年9月22日的107天以来的单日新高。
《新加坡眼》判断,按目前的增速,本土病例很可能在本月中旬重返四位数。
昨天境外输入病例为历史第三高,并连续13天居三位数。
为了控制境外输入病例的大量流入,新加坡从去年12月23日收紧VTL (接种旅客入境免隔离) 措施,已购票者可继续入境新加坡,未购票者暂不开通购票,直到本月20日。
尽管VTL已收紧,但已购票旅客继续入境,而且病程发展需要时间,因此,相信接下来几天仍会见到较高的境外输入病例数据。
新增社区病例年龄分布
昨天社区病例年龄分布如下:
20岁至39岁的青年占近半数。
医疗资源占用情况稳定
《新加坡眼》从卫生部数据判断,医疗资源占用情况保持稳定态势,没有出现挤兑迹象。昨天的ICU病床和普通隔离病床占用情况如下:
自2021年10月25日以来的ICU占用情况如下:
《新加坡眼》盘点自2021年8月18日以来的确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昨天通报2起新增死亡病例
新加坡卫生部昨晚通报2起新增死亡病例,出现在1月6日,皆为七旬年长者,累计837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