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国的双边关系向来密切,在多个层面上交流频密,两国的伙伴关系还有个正式称谓: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
这十四个字要如何浓缩成三个字,留待有才的蚁粉思考。红蚂蚁只知道,这三个字肯定不是“离不开”。
刷新闻的时候,看到有人宣称,中国游客来到新加坡觉得不像出国,更像进入“南洋分省”(嘿嘿,把“坡县”稍微提升到“分省”就没问题了吗?),中国品牌渗透新加坡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历任总理都是华人,基此断言:
“新加坡已经离不开中国了!”
客观地说,中国品牌在新加坡比比皆是,用的吃的有很多都来自中国。
手握华为手机刷TikTok、小红书,上淘宝网购,的确是很多人的现状;餐饮方面几乎到了随手扔个石头都会砸中一个中国品牌的程度,大小商场随处可见的至少有海底捞、探鱼、云海肴、杨国福、太二、凑凑、农耕记等等。
火锅连锁店海底捞目前在新加坡设有18家分店。(新明日报)新加坡食品局数据也显示,中国在2022年到2024年之间,都名列新加坡进口蔬菜的三大国家。
就连夜店、服装、电器、交通工具、休闲娱乐等等,都看得见中国品牌和产品。
但其中的原因离不开另外三个字:性价比。
新加坡人是精打细算的一群,出国旅游时都不忘平衡开支,平时自然也要确保每分钱花在刀口上。
中国国内市场有多卷,新加坡人都看在眼里,也深知能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的品牌,质量肯定不差。
即使是非华族也是如此,一名自称是印族回教徒的新加坡网民最近也在网上贴文表示,自己很喜欢“舌尖尖兰州牛肉拉面”清真餐馆,家人也爱上了思家客超市售卖的清真认证宽面皮。
必须强调的是,这位网民是印族新加坡人。新加坡是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但不是华人国家,我们还有马来族、印度族和欧亚裔同胞,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也不少。
因此,姑且不论“新加坡离不开中国”的说法在逻辑上大有商榷余地,对其深信不疑,更可能掉入另一个误区:由于新加坡表面上看来跟中国越来越相似,进而相信新加坡人和中国人在思想和文化上必然一样,不然也是大同小异。
上述印族新加坡人的贴文之所以在网络上掀起热议,跟牛肉拉面和宽面皮都没关系,而是他指出,在日益增加的中国餐饮店铺当中,除了较大的连锁品牌,在新加坡其他地区冒出来的小餐馆,菜单和宣传几乎清一色只有中文,等于直接把非华族顾客,甚至是一些不谙华语的新加坡华人拒之门外。
网友反映,一些中餐馆的菜单只有中文,比如这家位于金文泰商场内的一个售卖中式煎饼的档口,除了摊位名称,其他菜单选项都没有英文。(取自Reddit)各种族的新加坡人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益,但如果在社会上开始觉得自己被排挤,轻则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重则引发族群之间的不满。
这不是危言耸听: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便强调,既不是华人国家,也不是马来人或印度人的国家,而是多元种族国家。因此,任何与某个种族挂钩的事件,都很容易触动新加坡人的敏感神经。
说回中国品牌,进军新加坡市场只是第一步,能否屹立不倒还得看其持久力和应变能力。
以餐饮业为例,《虎嗅网》2024年4月一篇专题报道的标题,可说一针见血:《新加坡吃不消这么多中餐》。
(截图)进军新加坡的中国餐饮业者向《虎嗅网》记者透露,新加坡对中国的免签政策延后了可能发生的中国餐馆关店潮,但能奏效多久还有待观察,受访业者整体来说,也只抱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
没有中国产品的新加坡,会是什么样子?这个红蚂蚁说不准,但新加坡毕竟是个开放市场,衣食住行各方面向来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选择,Made in Japan和Made in Germany至今在新加坡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说“离不开”之前,不如先谈“性价比”,再看“持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