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强调创新 积极培育本地人才

2022-01-13     缘分     24901

亚马逊强调创新 积极培育本地人才

亚马逊(Amazon)在1995年初登场,就颠覆了人们通过书店购书的传统方式,让读者可方便地在网上购买书籍,因而大受欢迎。

亚马逊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公司,聆听了众多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地扩大其产品与服务类别,推出了人们熟悉的在线零售店 “Amazon.com”、 网购快递服务 “Amazon Fresh”、以及亚马逊云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 和流媒体服务Prime Video等,在世界各地设立基地。如今,亚马逊已成为一家每年赚取超过千亿美元,并在全球雇用了百万名员工的科技巨头。

2008年,亚马逊选择了在新加坡落户并设立区域总部,这也是该公司在亚洲的首个区域总部,自然吸引了不少人才加入。两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刘永杰(47岁)和郑逸萍(46岁)分别加入亚马逊工作了11年和4年。他们认为这些年的工作经验不但有趣又充实,也坦言跨国公司的开放式文化开拓了视野,提供了他们发挥的空间;接下来的目标,他们期待能为培养下一代本地人才做出贡献。

亚马逊强调创新 积极培育本地人才

2016年,刘永杰被委派回来新加坡,协助公司在本地推出亚马逊客户服务。(图/报业控股)

刘永杰:从最前线的岗位做起

亚马逊新加坡董事总经理刘永杰加入公司的第一份任务,是远赴英国担任夜班运营经理,除了领导一批员工,其工作范围还包括拣选订单、修理故障的输送带等,这与他之前的工作可说是大相径庭。

刘永杰曾在新加坡海军和武装部队服务了15年,担任中校。他认为自己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极为充实又刺激的职业生涯。不过在2009年,他发现自己进入了“人生转型期”,开始萌起转换工作的念头。

“由于我一服完兵役就加入军队,没接触过私人企业,那时刚好看到亚马逊的招聘,于是就尝试申请。尽管缺乏相关经验,但很幸运地,我还是被录取了。从中校到运营经理,有些人或许认为我‘降职’了,但我告诉自己,新工作将让我有机会从最前线的岗位,深入地了解这家企业。”

“到了英国,同事来自世界各地,大家的成长和文化背景不同……在新加坡,你设定一个方向,同事们大概都能明白其原因和该怎么做,但在那里就不一定。从那段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也发现我做每一件事前,有必要向同事解释我的思考模式,跨越文化界限。”

刘永杰以刚上任的一个例子说明,准备交代同事做事时,他很自然朝对方喊了一声“来(Come)!”,可不久后,一名英国同事悄悄把他拉到一边,提醒他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无礼,他才意识到自己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句话,或许无意间已冒犯到他人。

在英国担任夜班工作10个月后,刘永杰的上司肯定了他的能力,要他接过总经理的职务。此后,他开始晋升管理层,期间也经常代表公司飞到不同的欧洲市场进行业务考察、开会和进行培训等,扩大了人际联系网。

2016年,刘永杰被委派回来新加坡,协助公司在本地推出亚马逊客户服务,他欣然接受,与家人一起搬了回来。

他透露, 在军队的那些年,他学会了如何领导团队,专注于完成任务,这对于他加入亚马逊后也十分有帮助,特别是这家公司特别注重员工是否拥有多元化的工作经验,因此工作岗位的调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平常,比如有的是从非技术到技术;有的则是从一个国家调往另一个国家。

每一年都在做不一样的事

谈到招聘员工时的考量,刘永杰表示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亚马逊的16条领导力法则”,不过他最看重的是其中两点:创新简化(Invent and Simplify),以及好奇求知( Learn and Be Curious)。

他表示,公司在为客户解决问题时,十分强调必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因此他希望其团队能细心聆听顾客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明,为客户提供简化而又具有创意的方案。

至于好奇求知,他以自己的经历说明:“在亚马逊,我的每一年都过得不一样,我感觉自己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也是这家公司吸引我之处。正当我以为我已经上手了,下一年应该能做得更好时,上司会过来拍拍我的肩膀,交托我全新的任务,正是这股探索前进的动力,推动着我不断前进。”

尽管在亚马逊接受许多培训,但刘永杰认为其中一项长达半年的“亚马逊导师联系网”计划让他获益不浅。

亚马逊强调创新 积极培育本地人才

刘永杰在英国工作期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相处融洽。(图摄于疫情前/由受访者提供)

英国期间,我自己就从许多欧美前辈的身上吸取了不少宝贵经验;我后来也受邀担任这项计划的导师,发现过程中不但拉近了与同事之间的距离,也加强了我的指导能力,为培训本地人才出一份力。

“我很期待,希望有一天,能从我们这个区域总部开始输出本地人才到其他地区,协助提升公司的业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