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專欄
當你想揮舞手裡的藤條的時候,一定默念三遍「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然後好好跟孩子說話!
都說這批孩子是最慘的,趕上新冠疫情的他們,習慣了出門就要戴口罩,幾乎沒什麼機會出國玩,甚至大多數孩子都經歷了幾個月居家的日子。
對於家長來說,疫情下的工作壓力、熊孩子們在身邊帶來的煩躁,整個人都不好了,所以當孩子犯錯或者淘氣的時候我們失去了耐心,忍不住尖叫和怒吼他們,有的家甚至準備好了藤條,忘記了跟孩子「好好說話」。
如果我們想養育一個陽光快樂、溫暖善良的孩子,我們必須要先學會「好好說話」!俗話說,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
把「不可以」換成「可以」
很多寶媽寶爸在生活中,非常喜歡用命令的口味跟孩子說話, 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手機,不可以吃甜食……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誰也不喜歡被命令或強迫,更何況是孩子呢?所以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不妨把「不可以」換成「可以」。
比如看電視或者玩手機這件事,我們可以有耐心地和寶寶交流,「爸爸知道你想看電視,但是我們每天只能看20分鐘動畫片,可以嗎?」
相比於我們禁止孩子做什麼,我們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這是對孩子尊重的表現,更可以藉機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動性。
多用疑問句少說教
孩子有天真可愛的一面,也有頑皮無理的一面。我們難免要教育孩子,但是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少說教,要多用疑問句。
比如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句末加上「好嗎?」「是不是像媽媽說的這樣做更好呢?」 這樣有商有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覺得自己也有話語權。
多說「我」、「我們」少用「你」
另外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用指責的口氣,老說「你」怎麼樣!比如「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你太笨了。」,「你怎麼又哭了!」
應該多用「我」,說說家長的感受,「寶寶,你這樣我很著急,你哪裡不懂呢?」,「寶寶,媽媽不明白,為什麼哭呢?」這樣的語言引導,讓孩子能夠認知自己的情緒,準確明白自己的喜怒哀樂。
另外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給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而不是父母來掌控孩子,所以規則的制定要用「我們」來做主語。比如,「每天我們可以看20分鐘動畫片。」「周末,我們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 用我們來做主語,制定的規則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批評孩子對事不對人
為人父母的都知道,熊孩子們總有本將大人的耐心耗盡,當孩子做錯了事兒,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做錯事的時候,家長們再也無法做到溫柔以待,不自覺的就會言語攻擊孩子,「你怎麼那麼笨?」,「能不能好好吃飯,連飯都吃不好,你還會幹啥?」「除了哭,你還會幹嘛?」這樣的言語攻擊,不僅不能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心理傷害。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牢記,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針對孩子本身,而是要批評孩子做的事兒,並且告訴孩子,無論你是誰,做什麼,爸爸媽媽都愛你,但是你某件事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希望你怎麼做。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可能擁有樂觀開朗的好性格,而不是自卑懦弱自我否定!
別對孩子大吼大叫,更不要辱罵孩子,而是應該保持溫和堅定的口氣,無論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都應該時刻保持耐心。
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先蹲下來,抱抱他!要知道我們的微笑和擁抱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從今天開始保持耐心,跟孩子好好說話吧!
學而通華文課程來啦
讓孩子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長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也要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而通華文在線課程,注意引導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鼓勵孩子張口說華文,組織自己的語言,有理有據的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領取學而通華文
「0元試聽課」
快來試試吧!
THE END
親子專欄· 精選
點擊以下連結,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遛娃 |
家教 | !
健康 |
玩樂 |
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