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會的成功過渡

2022-01-15

文 / 楊浚鑫

去年2月才向國會提呈首個氣候變化動議,政府國會永續發展與環境委員會絲毫沒有放慢腳步,不到一年又提出有關實現低碳社會的動議。

(網絡圖片)

這樣的速度,既體現這個年輕委員會的積極性與行動力(八人中有半數是首屆議員),也再次凸顯氣候變化造成的生存威脅已迫在眉睫。

動議由委員會副主席、議員傅麗珊(三巴旺集選區)提呈。她以英、中、巫三種語言,闡述我國過渡到低碳社會的必要,強調這不僅是為應對氣候危機,更是確保在世界邁向可持續發展未來與經濟的時候,新加坡人不會落後。「我們須要幫助我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在前頭。」

(網絡圖片)

在這個基調上,委員會主席、議員黃國光(義順集選區)提出三項大刀闊斧的建議:一、我國應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二、將碳稅調高到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價格;以及三、擴大碳稅以覆蓋低碳排放設施。黃國光也認為我國目前碳稅過低,每噸只徵收5元,遠未達一些研究機構的建議。

對此,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回應動議時同意,隨著時間推移,需要更強的價格信號(Price Signals)來引導我國經濟走向低碳未來。

然而,她沒有正面表明當局是否接受黃國光的三項建議,只是重申我國採取的是務實做法,須在擴大碳稅覆蓋範圍和可能增加企業行政成本之間取得平衡。傅海燕也強調,政府過去幾個月,就提高碳稅的必要性和潛在影響,諮詢了企業和公眾,將在下個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檢討結果。

(網絡圖片)

或許有者會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政治領導人應拿出政治勇氣,力排眾議,做對的事。然而,關係到新加坡可持續發展和後代環境素質的行動若缺乏溝通和廣泛理解與支持,可能會產生分歧或擴大已有的分歧。

要推動實質改變,須為氣候課題的討論提供政治空間。例如,許多歐洲政府與當地機構就舉行氣候公民大會,讓人們就國家如何過渡到凈零排放發表意見。

昨天這項動議,為彌合不同群體在氣候課題上的分歧,邁出重要一步。傅麗珊以「低碳社會的轉型必須有包容性」,為辯論定調,政府國會貿工委員會的多名議員也指出中小企業和低收入家庭在過渡過程中可能感到的不適。

連榮華(武吉班讓區)雖支持增加碳稅,但認為應分階段增稅和公開增稅時間表,讓企業有時間調整。安迪(碧山—大巴窯集選區)也說,向低碳社會的過渡不僅要造福新加坡,還要造福所有新加坡人。「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戰略不能是不惜一切代價走向綠色環保。」

昨天的動議,其作用更多是呼籲政府、企業和民眾對綠色經濟轉型保持開放心態。參與辯論的議員和部長也清楚意識到,轉型過程中的一些利益矛盾、意見分歧與緊張關係,不可能一夜之間解決。關鍵在於通過更多這類討論,爭取各方支持,逐步形成共識,尤其是那些可能在過渡過程付出較高代價的群體。

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然氣候方案研究中心主任、官委議員許連斌教授所說,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其他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繼續存在。

「但這種持續的緊張關係有助提醒我們,在向低碳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沒有人能夠成功,直到所有人都成功(no one succeeds until everyone succeeds)。」

文章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2025首季就業增速斷崖式下跌,8.1萬個崗位空缺為何還是一「職」難求?
  • 海平面或漲1.15米!新加坡8個外島將遭海水威脅?
  • 尋跡東南亞 新加坡曾經對鴉片如此上癮
  • 蔡瀾助理回應遺產分配:少去八卦別人隱私!新加坡財富傳承的三重密碼
  • 每年400+起!新加坡0~2歲幼兒頻頻被燙傷,原因竟是……
  • 柔新特區≠第二個深圳!華人企業搶占東協橋頭堡的攻守道
  • 方向盤消失前夜:新加坡自駕車革命,中企攜手下3000 萬新元的未來賭局
  • 空氣中有蛋味會過敏,曬太陽也中招? 過敏源無奇不有
  • 美資 600 億撤資風暴!新加坡製造業能否守住「亞洲工廠」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