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才是让新加坡更富有,还是抢本地人饭碗?李光耀是这样看的

2022-01-16     于晏     21130

“我们所需要的是能力比把一家公司转亏为盈更强的人。必须能够感受人民的情绪、感觉和抱负;必须能够动员人民,使人民能和你共同争取所要求的生活。”

为了帮政府争取到合适的人才,李光耀甚至提出与私人部门争人才。李光耀在1989年国会辩论法定职位的薪金调整声明中解释部长应获加薪的理由时就指出:

“继续享有稳定、良好的政府、良好的政策以及经济的增长是很重要的,这要求政府做到从每年的100名最优秀的学生中,吸收至少30名进入民事服务的各个部门,不管是行政、工程、绘测、会计或法律等,如果做不到的话,政府将无法为私人企业提供成长条件。

政府向来都是大专毕业生与工人的最大雇主。在50年代雇佣的人数达到50%。今天,私人部门却起著带头作用。如果我们付出的工资无法和私人部门相比的话,我们所得到的将是别人所剩余的。”

在吸引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完成领袖陆续接班的平稳过渡,这样才能让年轻的专才发挥最大的作用。

新加坡的第二代领袖陆续接班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1982年,李光耀在人民行动党的干部大会上说明接棒工作进展时表示:“老一辈仍守着岗位,年轻人先汲取经验。”

对此,李光耀的解释是:“在一个完全改观的世界里—— 在经历过巨大变化的新加坡 —— 我们的杰出人才必须面临考验,汲取经验,以便使领导层能够制定有效和实际的办法来解决几乎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发掘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领袖,这些领袖要有能力传达他们所制定的解决方案,以及号召和动员人民大众支持他们的解决方案。”

外来人才是让新加坡更富有,还是抢本地人饭碗?李光耀是这样看的

(图源: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Collection, Courtesy of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 吸引外来人才

人才的吸纳非常重要,但新加坡国土面积有限,只有几百万人口,又面临着出生率逐年下降的问题。光是依靠本地人才,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

正如李光耀曾经形象的指出:“堪称社会中流砥柱的人约300名。他们挑起策划和执行政策的重担。如果这300人共乘的巨无霸客机不幸坠下,新加坡社会必将瓦解。这说明本地领袖人才是很有限的。”

对于人才短缺的问题,李光耀也非常有前瞻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光耀便意识到吸引全球精英的重要性。1980年5月20日,在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前, 李光耀向两校的教职员讲话,深入谈到国大未来的水平与发展方向。

他强调须聘请更多资格更好的讲师来改善大学的素质,以训练更优秀的毕业生。他指出:“在政府部门,有许多敏感的工作需要由新加坡人来做;对于大学来说,不管教学人员是白人、黑人、黄色人种、褐色人种或者是混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干,他是否热忱?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之后,他又多次肯定外来人才的贡献及提议要吸引外来人才。1982年8月12日,在全国职工总会《继往开来》论文专辑发表献词时,李光耀指出:“如果没有这些外地出生的杰出人才负责掌管主要的政府部门和法定机构, 新加坡就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在1989年8月20日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光耀指出,政府吸收外国移民,包括香港移民,是为了我们经济、社会及政治利益,不会有任何新加坡人在攀登社会阶梯时吃亏。

李光耀一系列的人才思想,对于新加坡政府50年来的人才策略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很深的影响,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一些相关的政策,都是其人才思想的体现。

外来人才是让新加坡更富有,还是抢本地人饭碗?李光耀是这样看的

(图源: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Collection, Courtesy of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二、新加坡的国际人才发展战略

在李光耀人才思想的指引下,新加坡确立了以人才立国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人才政策也是围绕这一重点而进行的,它为新加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使得新加坡政府多年来都大力发展本国的大专教育,并努力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继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三所政府公立大学之后,政府又于2010年确定成立第四所大学,即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之后,新加坡科技学院和新跃大学也转型为本地第五和第六所政府辅助学校。在2013年的一次发言中,李显龙总理就提到:“我国近几年积极扩展大专教育领域,随着新加坡科技学院和新跃大学转型为本地第五和第六所政府辅助大学,政府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把获政府津贴的大学学额,增加到相等于同届学生人数的四成。”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多所理工学院和工艺技术学校,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学得一技之长, 应对今后的工作需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