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很小,但与曾经的它相比,已经长大不少了。
新加坡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多达24%的国土通过填海而成。
1965年刚独立时,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578平方公里,今日的滨海金融区、滨海湾、东海岸公园、樟宜机场、裕廊化工岛、大士南工业区..... 统统不存在的!
粉色部分是已经完成的造岛部分,红色的部分是未来造岛计划。图片来自NLB
而现在,新加坡的国土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未来还要增加到766平方公里。这一两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一点一点填海造出来的。
只想喊一声:“精卫,收了你的神通吧!”
从很久以前,一直填到现在
新加坡填海造陆的历史,可是非常悠久,从开埠到现在就一直持续不断。
1819年殖民时期,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开埠新加坡(是的,明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将新加坡定为英国的通商港口开始,就计划填海造港口。
莱佛士塑像
1822年,他挖走了莱佛士地区一座小山,用砂石建成新的港口。之后,整个十九世纪都在不断填海造地......
就拿供奉海神妈祖的天福宫来说,它建于1840年,英殖民地政府1843年出版的新加坡市区地图显示,天福宫就在海边:
照片取自《南海明珠——天福宫》,新加坡福建会馆2010年出版
天福宫东南侧的马路现在叫Telok Ayer Road,马来文,意思是“海湾路“,当年这里就是海湾。也就是说,今天的金融区当年全是浮云,更别说滨海湾花园、金沙酒店等。
在1846年英国殖民地政府测量官JT Thomas的山水画中,也可以很清楚看到在海边的天福宫。
1865年,殖民地政府开始大面积填海工程,第一阶段于1878年开始,至1885年完成,前后7年,将华利山大部分铲平,泥土全用来填海,附近的史各士山(现称安祥山)、厄士金山也部分铲平。
1904年至1915年,当局又进行了第二次移山填海工程,将剩余的华利山及周围的小山丘全部铲平,还有部分珀玛山也被铲平。
新加坡原来还是有很多小山的,结果都被无情的填了海~(武吉知马山听了瑟瑟发抖......)
于是,到了现在,妈祖真的是想看一眼海都难啊!
新加坡在1965年建国之后,买来了更多沙子,大大提高了填海造地的进度。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建筑,都是在填海的土地上建造的。看看你都去过哪里~
比如,新加坡的地标建筑——金沙酒店和金沙购物中心:
高楼大厦林立,银行、跨国大公司林立的CBD:
超壮观的滨海湾花园:
大家平时都爱逛的白沙浮商业城(Bugis Junction)中的“白沙浮”,就是福建人和潮州人对Bugis的叫法,传说是因为这里曾经在海边退潮时,常有白沙滩出现。但现在海和沙滩早已不知所踪,Bugis也被叫做武吉士了~
不光是中心地带和商业区,蝉联最佳机场30年的樟宜机场,靠的是1981年新加坡填出近200万平方米的土地,才能建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