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給新加坡不可逆的改變;冠病降為地方性流行病時機未到

2022-01-18

本期報道包括:

一、54%受訪者認為當前限制會持續到年底

二、專家建議放寬客工宿舍限制措施

三、昨通報無起新增死亡病例,病死率降至0.289%

四、ICU病危插管增至13人;輸氧降至8人

五、普通病房增至175人;方艙醫院增至6929人

疫後的新加坡再也回不去從前了……

1月17日,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專家認為,疫後的新加坡再也回不去大家熟悉的從前了。

該報道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Natasha Howard副教授,「疫後的生活不會完全回到疫前的狀態」。

她說,各種限制措施會逐步取消,生活會逐步回歸正常,但是,遠程上班上學、靈活時間上班上學,也會逐漸成為新常態的一部分。

新加坡國大醫院傳染病專家Dale Fisher教授認為,疫後可以恢復到疫前的大部分狀態。他舉例說,新加坡不可能永遠要求人們戴口罩,不可能永遠限制大型活動。

然而,他相信,受到疫情的催化,虛擬會議、居家辦公、遠程看診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將來仍會是人們的選項之一。

28%認為永遠回不去了

同個報道也公布了該報於本月6日至10日對1000個受訪者所做的民調,其中28%受訪者同意專家的看法,認為疫後再也回不去疫前一模一樣的生活狀態。

9%認為今年內能恢復,32%認為2023年能恢復,31%認為2023年之後可以恢復。

這1000個受訪者皆為16歲以上新加坡公民,年齡與性別分布與人口比例相當。

52%認為年底之前可以恢復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你是否相信2021年底之前能回到疫前狀態?

12%非常相信今年年底之前可以回到疫前狀態,40%有些相信。

32%有些不信,15%完全不信今年年底之前能回到疫前狀態。

對新加坡政府2022年抗疫有無信心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Natasha Howard副教授認為,新加坡政府採取了理性、平衡的防疫策略和措施,兼顧了公共衛生和經濟。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相對2020年疫情初發之時,你對新加坡2022年防疫工作有多大信心?

36%受訪者表示與2020年同等信心,26%表示比當時有信心,10%表示很有信心。

18%表示不如2020年疫前初發時有信心,11%表示信心大跌。

40%受訪者認為疫情衝擊比預想的重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 疫情的影響比你預想中輕還是重?

33%受訪者表示比預想中重,7%表示比預想重很多。

38%受訪者表示跟預想差不多,20%表示比預想輕,2%表示比預想輕很多。

63%受訪者主張開放步伐緩一些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人們經常辯論在經濟開放和衛生健康之間如何取捨,你希望政府對待開放的態度是什麼?

63%受訪者表示希望開放放慢一點,壓低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27%表示願意維持目前的開放速度;11%表示希望開放的步伐要再快一點。

在受訪者當中,相對44歲以下群體,45歲以上 (含) 的較多主張加速開放,即便導致更多感染和死亡。

專家: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需要有條件

《海峽時報》報道,專家認為,截至去年年底,新加坡尚未具備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所需的條件。

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專家Josip Car教授認為,在社區病例人數穩定下來,新增病例速度可控的情況下,才可進入地方性流行病的階段。到了那個階段,就不再需要當局強力阻斷病毒傳播。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Natasha Howard副教授認為,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階段之後,限制措施要放寬很多,對人們生活的約束要少很多,「與冠病共存」意味著不必繼續時時刻刻戴口罩,也不必到處掃碼進場。

54%受訪者認為當前限制會持續到年底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考慮當前疫情,你認為今年的限制措施會收緊還是放寬?

54%受訪者認為限制措施會維持,跟去年差不多,25%認為會放寬一些,21%認為會加緊。

專家建議放寬客工宿舍限制措施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你希望目前的哪些限制措施能放寬?

26%受訪者希望任何措施都不要放寬。

21%希望能放寬非大型社交活動的人數限制,包括運動、健身等。

17%希望至少局部放寬戴口罩的強制規定,例如室外不強制戴口罩。

12%希望放寬或撤銷「合力追蹤」強制掃碼。

7%希望放寬大型活動的人數限制,如婚禮、音樂會、會展與會議。

4%希望解除晚上十點半之後的禁酒令。

4%希望放寬旅遊景點和商場的人數限制。

3%希望放寬公共運輸工具里鼓勵不說話的限制。

2%希望放寬人際一米安全距離的限制。

3%希望放寬其他限制。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asha Howard副教授認為,「客工宿舍目前的限制還相當嚴格,希望可以放寬一些」。

33%受訪者希望收緊出入境限制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到了2022年底,你希望出入境限制是放寬還是收緊?

27%受訪者希望放寬,40%受訪者希望維持,33%受訪者希望收緊。

近三成對醫療系統應付疫情不具信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同個調查中,問受訪者:你對新加坡醫療系統能應對疫情有無信心?

61%受訪者表示有信心,13%表示很有信心;21%表示不太有信心,6%表示毫無信心。

新加坡1月16日疫情回顧

截至1月16日中午1200時,新增確診病例863起,含本土500起、境外輸入363起,累計29萬1849起。

至於奧密克戎感染病例,昨天新確認675起,含境外輸入253起、本土422起,累計8694起。

本土病例的前七天確診人數增長比例,相對再前七天是1.49,意即前一階段每出現100起,現階段則出現149起。

這是本土病例增長比例在連續四天下降之後,連續兩天上揚。

境外輸入病例連續22天維持三位數

境外輸入病例昨增363起,連續22天維持三位數。

為了控制境外輸入病例的大量流入,新加坡從去年12月23日收緊VTL (接種旅客入境免隔離) 措施,已購票者可繼續入境新加坡,未購票者暫不開通購票,直到本月20日。

儘管VTL已收緊,但已購票旅客繼續入境,而且病程發展需要時間,因此,相信接下來幾天仍會見到較高的境外輸入病例數據。

醫療資源占用情況穩定

《新加坡眼》從衛生部數據判斷,醫療資源占用情況保持穩定態勢,沒有出現擠兌跡象。

《新加坡眼》盤點自2021年8月18日以來的確診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如下:

昨天通報無新增死亡病例

衛生部昨晚通報無新增死亡病例,累計843起。

總體病死率降至0.289%

從2020年1月23日出現首起確診病例,至2022年1月16日,新加坡一共出現29萬1849確診病例,其中843起死亡,病死率自前一天的0.290%降至0.289%。

分解到本土病例層級,病死率為0.302% (見上表) ,與前一天同;社區病例絕大多數在60歲以上有基礎病人員。

原始株、德爾塔、奧密克戎

前後三波疫情的病死率

按病毒株的種類劃分,新加坡經歷了原始病毒波,去年進入德爾塔波,現在奧密克戎波開始形成。

目前,新加坡的新增病例有一半是奧密克戎感染,《新加坡眼》以1月6日為奧密克戎波的開始,分析此三波的病死率如下:

以上只是按每一波疫情出現的時間粗略劃分出三個時期。本時期目前的9起死亡病例皆為前一波的德爾塔確診病例,也就是說,他們確診的是德爾塔病毒株,而死亡則發生在奧密克戎波的期間;新加坡尚未出現奧密克戎死亡病例。

已接種加強針人口比例51%

在過去28天內,新加坡的新增本土病例當中,99.2%為無症狀或輕症,0.6%曾為/現為普通輸氧重症,0.1%曾為/現為ICU病危插管重症,0.1%死亡。百分比數據四捨五入。

截至1月16日,已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人口比例為90%,完成疫苗全程接種的為88%。在符合疫苗接種條件的人口 (即5歲及以上) 當中,91%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種。

已接種加強針人口比例為51%。

ICU病危插管升至13人

ICU病危插管升至13人,比前一天增1人,為七旬年長者。過去14天ICU病危插管病例人數變化如下:

輸氧重症合計8人;ICU輸氧觀察無病例,與前一天同;ICU輸氧觀察病患雖非病危,無須插管,但需要密切觀察,因此仍住進ICU病房。

一般輸氧重症病人有8人,比前一天少1人,使用的是普通隔離病房和面罩式呼吸機,無創,無須建立人工氣道,不插管。

根據衛生部信息,大多數輸氧病例在輸氧二天至五天之後,病情轉輕,不再需要氧氣支持。

普通住院病患人數升至175人

普通隔離病房的普通病例175人,比前一天增15人。普通隔離病房占用率為10.6%。

社區護理中心(方艙醫院)

在治/隔離增至6929人

昨天,中症以上病患康復出院22人,累計1萬6415人;死亡病例無新增,累計843起。

至於輕症和無症狀病患,在社區護理中心 (類似方艙醫院) 接受治療/隔離的,昨有6929起,比前一天增24人;在社區護理中心隔離之後病癒802人,累計26萬7466人。

活躍病例7125人,比前一天增39人。

編輯:ABC

— END —


相关文章

  • 蟑螂+細菌超標2000倍!位元組跳動員工集體食物中毒,雲海餚認罪!
  • 微軟再裁員9000人!全球4%員工受影響,新加坡員工是否受波及?
  • 鄰以為是食物腐臭 警揭老婦倒斃家中
  • 國家發展部:調高私宅賣方印花稅 鎖定期延長到四年
  • 梁振偉:首要任務之一是讓青年有信心追求多元理想抱負
  • SMRT:武吉班讓輕軌系統故障 或同電力監控與數據採集系統有關
  • 外國人非法載客送餐問題嚴重 楊涴淩:收到越來越多相關反饋
  • 即使中國品牌比比皆是 來到新加坡請記得這裡「物是人非」
  • 張耀棟開煮炒攤 盼多陪伴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