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會花錢的人,往往稱為「月光族」,指他還沒步入下個月,就已經花光所有賺來的錢。
「高等社會經濟地位」(High SES)則指手頭較寬裕、可不假思索地在外美餐一頓、出國旅行,甚至住大洋房買名車名包過好日子的一群人,這些「上等人」在一些人眼中,總是不經意地炫富。
最近,一種新的消費族群出現了,他們和上述兩種人既有相似之處,但驅使他們消費的原因卻略有不同,他們是:
「末日狂刷」族(doom spenders)。
彭博社日前在一篇報道中引述一家追蹤客戶信用評級的公司說,
「末日狂刷」的定義是儘管對經濟和國際時事等局勢感到擔憂,仍會刷卡花錢來緩解壓力。
該公司認為,這與「購物療法」消費習慣的差別在於,後者一般是因個人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如剛失戀或工作不順遂等,才會想要花錢。
這群人是所謂的「HENRYs」(High Earners and Not Rich Yet的縮寫),意指擁有高收入但尚未富有,收入雖高於平均工資,但沒有資產,如房屋、退休儲蓄或富人一般會擁有的投資工具等。
手握10多張信用卡、申請「生活方式貸款」 輝立資本金融服務副總監Stephanie Chiaw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透露,她每周會和五名屬於末日狂刷族的客戶見面。
據她描述,這些人大多都是媒體及廣告業的精英,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介於2萬新元至3萬新元之間,在汽車、餐飲、旅行,和喜慶活動的開銷上毫不手軟。
她也觀察到,不少末日狂刷族擁有多張信用卡,有些甚至有超過10張,他們會通過信用卡消費累積飛行里數,以兌換機票。
至於末日狂刷族的平均年齡,一般相信,他們都是40多歲的上班族。
此外,申請生活方式相關貸款的人數增加,也顯示越來越多人成為末日狂刷族。
個人貸款比較服務平台Lendela發言人說,公司收到的每五個貸款申請中,就有一個屬於這一類的借貸。
其中,每10個貸款中,就有近七個的借貸金額超過2萬新元。
追根究底,末日狂刷族認為自己無法存夠錢買房或結婚生子,才會動念購買相對較負擔得起的名表名包,從中獲得即時的滿足感。
在美國,這種現象也並不罕見。
有調查發現,27%的美國消費者自稱是末日狂刷族,並以男性的比例較高。
一名24歲的女子接受《彭博社》訪問時坦言,經濟不穩定、全球暖化,加上政治和社會動盪,就算積極存錢也難以應付購屋或養兒等開銷,「倒不如把錢花在能帶來即時滿足感的事物」。
結果,她花2500美元(約3390新元)買了個香奈兒包包。
分期付款讓人高估消費能力
金融管理局的數據揭露,2023年新加坡有610萬名信用卡主要持卡人、約99萬2000名附屬持卡人,他們的總消費超過900億新元。
金管局發言人說,去年的信用卡餘額有所增加,主要是因國人出境旅遊和國內零售額持續復甦。
「有部分消費者或因超支,陷入過度負債的風險。因此,控制個人支出很重要,若無法按時還款就不應賒購。」
專家也認為,像「先買後付」的短期付款計劃的普及,以及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都是促使末日狂刷族花錢如流水的原因。
本地年輕人也花錢買快樂?
有趣的是,新加坡部分年輕人似乎也有末日狂刷族的「症狀」。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本地媒體亞洲新聞台日前聯合展開調查,了解本地年輕一代的財務習慣,共2001名年齡介於21歲至39歲的新加坡公民接受調查。
結果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坦言受生活成本上漲影響,而他們應對這個問題的兩種方法,是控制預算及在價格減低前暫時不消費。
也有近九成的受訪者稱,如果發現自己超出預算,就會節省開支。
不過,每10個年輕人就有六人說,與其擔憂未來,他們寧可把錢花在能讓自己開心的事物上。
另外,超過半數受訪者(65.4%)也曾利用先買後付計劃消費;研究指出,這群消費者更有可能為了讓自己快樂而花錢。
經濟不景氣、生活壓力讓人喘不過氣,這股「花錢買快樂」的趨勢看來還會持續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