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星期,就是新加坡国庆了。
(新加坡国庆庆典。图源:国防部)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要想,从19世纪的不毛之地,到开辟成自由港之后的经济腾飞,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被迫独立,再到如今的满目繁华。
这一路曲曲折折,磕磕碰碰,但总是绝处逢生,新加坡是怎么走来的?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公元1793年,一探究竟。
本文大纲:
- 1793年影响新加坡的两件事
- 峇峇娘惹点燃了新加坡的文明之火
- “我不是中国人,我是英王的华族子民”
- 新客的涌入和私会党的兴衰
- 新客点燃了新加坡的文明之火
- 峇峇反思华人文化身份与认同
- 从“英王子民”到“新加坡华人”
- 新移民点燃了新加坡的文明之火
- 新加坡为什么成功?
附:来自老徐Sunny的精选点评
1793年影响新加坡的两件事
这一年,是大清乾隆五十八年,老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已经82岁了,三年之后,他将禅位给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嘉庆帝。
在北京以西8000多公里的伦敦,32岁的英王乔治三世派出以“向乾隆拜寿”为名的使团,抵达北京。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马戛尔尼使团提出了六点请求,包括允许在天津和舟山进行贸易、设立货栈、允许英商自由来往广州和澳门、取消或降低关税、明确订定并公开税额等。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进京面圣)
但清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把所有请求全部否决。
并且,乾隆告诫英王,如果英船驶至浙江、天津,清朝必定驱逐。
原本通向全球化雏形世界贸易的大门,被无情地关上了。
如果当时中英开通了国际贸易,后世将会怎样发展?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就在马戛尔尼使团进京面圣的同一年,在离北京4000多公里的南边,在华人聚居的古城马六甲,一个男婴出生了。
这个男婴的名字,叫薛佛记。
(马六甲出生的峇峇薛佛记对新加坡起着重要的影响)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进京和薛佛记出世,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在短短47年后,竟对新加坡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郑和船队与马六甲
还记得我写过的这篇文章吗?
古代的新加坡王国,由于一顶绿帽引发的丑闻,被满者伯夷灭亡。之后,满者伯夷接着攻打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带着许多贵族和商人“北狩”,成立了马六甲王国,也就是后来的马六甲苏丹国。
新加坡:我们不是华人国家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苏丹国成了马来半岛最繁荣的海港之一,吸引了不少来自东西方的商人前来经商。郑和七下西洋,就有五次驻节马六甲。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加上福建漳州月港的发展,福建泉漳、广东潮州地区,以及一小部分是广府和客家籍先民,“走线”来到马六甲,并与当地人通婚。他们的后代,男的称“峇峇”,女的称“娘惹”。
新加坡的“峇峇娘惹”,到底是什么人?
由于走线来到马六甲的漳泉人士越来越多,1673 年,郑芳扬和李为经合力建成青云亭,成为明朝走线难民的宗教场所,兼具华人政务、司法作用,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
当时马六甲是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管理社会,由世袭的马来君主为马来人的领袖,同时任命华人侨领为甲必丹,即Cina Kapitan,协助处理华侨事务。甲必丹俗称“甲大”,即“甲必丹大人”,亦俗称“甲政”。
根据青云亭资料,马六甲一共有10任甲必丹,郑芳扬为首任,李为经为第二任。在10任甲必丹之后,把甲必丹制度改为“亭主”制度,我们后文会提到这个。
(李为经画像)
早年走线到马六甲的华人,在明朝灭亡之后,他们的后代不认清朝为正统,只认明朝。
例如甲必丹郑芳扬,又名启基。他逝世于1677年,年45岁。明朝早在他12岁时已灭亡,他的甲必丹官职为葡萄牙殖民政府册封,但是,他的神主牌写着的却是“大明甲必丹郑公启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