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加坡赢得奥运奖牌的运动员墨士廉(左)与约瑟林(右)。(红蚂蚁制图)
作者 游佳铮
上周五(8月9日),奥运帆船队选手墨士廉为新加坡献上一份国庆献礼:一枚奥运铜牌。
这是新加坡64年来第六面奥运奖牌,也是2024巴黎奥运新加坡队赢得的唯一奖牌,弥足珍贵。举国同庆的当儿,墨士廉成了媒体宠儿,也上了网络热搜,大家都在讨论新加坡历来最年轻的奥运奖牌得主。
墨士廉8月13日清晨回国,大批媒体与粉丝在机场接机。(联合早报)
关爱与财力 缺一不可
奥运铜牌小将墨士廉来自一个不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各自拥有不同的国籍,并在印度西尼亚经营度假村。他打从童年起,便在印度西尼亚、新加坡和瑞士三地穿梭。
父母从小让他尝试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在他六岁时,父亲第一次向他介绍了风筝冲浪。
但风筝冲浪需要一定的体力,当时他年纪还小,觉得有些吃力。
他在10岁时接触水翼风筝板后,便爱上了这项运动。他说:
“自从接触水翼风筝板后,我就无法自拔,可以从早玩到晚。”
一般人喜爱水上运动,可能将它视为娱乐消遣。但是对于墨士廉,却可以发展成为职业运动项目。
新加坡前奥运帆船选手陈智龙在刊登于亚洲新闻台网站的评论中,透露了墨士廉成长之路的一些细节:
“培育帆船冠军没有捷径可循。首先是在水中练习的时间,墨士廉在(印尼)瓦卡托比长大,有充足的时间练习。他也在家接受教育,以配合训练时间。参加专业赛事则增加了他的训练和比赛强度。”
就连墨士廉父母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除了运用自己在各方面的知识指导墨士廉,也不吝给他支持。
陈智龙举出的其中一个例子是:即使人在欧洲参赛,而父亲仍在瓦卡托比,墨士廉还是可以随时拨电给父亲,寻求他的建议。
陈智龙也问过墨士廉,他可曾担心过父亲的教诲可能不中听?墨士廉回答:
“我是那种长痛不如短痛的人。”
言下之意,就是他可以面对现实,迅速走出低潮。
绝佳的实力、优渥的家庭条件、父母的全力支持,是让他能获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墨士廉与弟弟相拥,一家人庆祝得奖喜悦。(海峡时报)
约瑟林父母造就奥运游泳冠军
新加坡首位奥运金牌得主约瑟林(Joseph Schooling)的成长背景也跟墨士廉颇有相似指出,据报道,他的父母花费超过100万新元来支持他的运动员生涯,甚至出售澳大利亚房产。
在约瑟林获得奥运金牌后,他的父亲科林对媒体说:
“我们向银行借钱,来支付他的教育和培训费用,所以这笔奖金(按:约瑟林夺金后,在新加坡全国奥理会百万元奖励计划下获得一百万新元奖金)可以帮助偿还部分贷款。”
一百万新元的奖金,除了回馈20万元帮助泳总推动本地青少年发展外,税后实际领到的是约65万新元。
我们虽然不能确定实际的花费,但这笔奖金若仅能偿还部分贷款,约瑟林的父母亲为他圆梦所支多少费用可想而知。
约瑟林的成长故事相信大家也颇为熟悉,但他的父母也跟墨士廉的父亲一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媒体报道,父亲科林的办公室装满了关于游泳的书籍,还记录了约瑟林每项赛事的结果,以追查儿子的个人最佳纪录,甚至制造训练器材,帮儿子锻炼。
母亲严锦美除了对约瑟林严加管教,也鼓励儿子勇于面对挫折,“不会同情他”,将他栽培成品性优良的世界级运动员。
约瑟林与父母亲合照。(海峡时报)
运动员面临的财务现实
其他运动员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曾获得40枚东运会金牌的新加坡前国家游泳选手杨玮玲也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经历。
杨玮玲自认是一名幸运儿,因为她找到一个愿意提供现金赞助的厂商,帮助她应付庞大的训练支出。
这对她来说,“跟中马票一样稀奇。”
她虽然也获得新加坡体育理事会的奖学金,但父母每年还需要为他花费超过5万新元,才能支持她的运动员生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