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4时,缆车工程师和军警拯救人员共同商讨拯救方案。当时主要考虑四个方案:
第一、用消防云梯从地面解救地面上空缆车受困人员,此方案行不通,因为云梯长度够不着缆车。
第二、用船上塔吊解救海面上空缆车受困人员。此方案行不通,因为塔吊长度够不着缆车。
第三、让特种兵——突击队队员沿着钢缆爬到故障缆车,在进入缆车之后,利用绳索把受困人员一一垂降到地面或海面。
当时突击队队员已开始演练 (见上图,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而且有信心能顺利完成人物。但是,指挥部认为,此方案虽然可行,但不容易执行,而且存在风险。
一个较大的风险是,突击队队员沿着钢缆爬行时,体重和拯救器材如绳索的重量会不会给已经受伤的缆车钢缆形成太大压力,万一钢缆断裂,就会让所有缆车和受困人员一并坠入大海。
另,时间越来越紧迫。当晚海水将在2330时开始涨潮。随着潮水上涨,船体也会上升,如果干扰了探油台和钢缆的勾搭,说不定还会导致钢缆脱落,击中建筑物或地面,缆车也会脱落。
因此,把此方案定为后备方案,如果首选方案不成功,就改用这个方案。
(正常行驶的圣淘沙缆车。图源: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第四:首选方案是利用军用直升机,盘旋在故障缆车上空,一名军人用绞车和绳索下降到缆车里,然后一一把受困人员救回直升机里。
这个方案的风险是,当时月黑风高,受困人员高度紧张害怕,如果在拯救时风向忽然转变,有可能把绞车手吹得撞向缆车或钢缆,形成新的风险。
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是,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强风会不会使缆车脱落?
(空中拯救示意图。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空军出动了两架直升机。第一架直升机的绞车手是潘金海下士 (19岁) ,绞车操作员是拉玛沙美上士长,机长是高奕之中尉,副机长是陈龙光中尉。
机组在现场找个空置缆车,先做了一次实地演习,熟悉各种环境之后,他们正式出征了。
直升机飞到其中一辆缆车上空,里面有两个受困游客,都是新西兰人。
当时风势很大,很难掌握方向。缆车门只能从外部打开,车内游客无法配合,有心无力。经过半小时的努力,潘金海才终于在0105时打开缆车门,进入车体内;0112时,救出第一人,是20岁的欧洲游客布兰。
15分钟后,第二人也救上直升机,是21岁的威尔士。之后,直升机直接把他们送去中央医院的直升机停机坪。
把人送到医院之后,高奕之机组回到现场,在靠近圣淘沙缆车站的另一辆缆车内,救出二男二女。这时是0215时。
0050时,另一架直升机到场,这是杰弗莱杰机组,机长杰弗莱杰Geoffrey Ledger是澳洲皇家海军飞行员。
(杰弗莱杰以海军准将军衔从澳洲皇家海军退休。图源:澳洲皇家海军)
2016年,杰弗莱杰回忆说,他当时28岁,受澳洲军方派驻新加坡,协助训练新加坡空军进行高空拯救。
他说,当时现场很暗,他驾驶直升机盘旋时,唯一可见的参照点是缆车的钢缆,必须依靠绞车操作员告诉他距离钢缆的远近。
他说,当时大家精神高度紧张,绞车手还得安慰缆车里的受困人员,他们受困已经五六个小时,对事发情况一无所知,十分害怕,而且还有人受了伤。“我们驾着直升机接近缆车时,还听到有人大声尖叫。”
0315时,还有七人受困在圣淘沙和渣甸码头之间的缆车上。
0420时,所有受困13人先后获救。
(两班机组人员合影。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这是新加坡空军直升机第一次执行夜间空中拯救。
逃过鬼门关
一名陈姓游客说,探油台勾到钢缆的那一瞬间,钢缆被拉扯得纠缠不清,两辆缆车打了几个旋转之后脱落,砰砰两声摔进大海。其他没脱落的缆车则在空中大幅度左右摇晃。
圣淘沙岛上一名工作人员王先生说,他在船舱里听到有人尖叫,他探头去看,见到上空缆车有人摔进海里,而且钢缆还不断摇晃。
加拿大游客约翰夫妇逃过鬼门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