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遭裁退示意圖。(Image by jcomp on Freepik)
作者 李國豪
神神秘秘。 一封電郵,通知員工參加一對一的會面。
會議室中,人事部代表告知員工,他們的職務不再被需要,必須收拾東西走人。
這是其中一名周二(10月1日)遭科技公司戴森裁退的員工匿名向新加坡媒體爆料的裁員過程。 這一輪裁員來得突然。
截至去年底,戴森在新加坡共有1920名員工。
今年7月,戴森在全球展開業務重組,包括在英國裁退3500名員工當中的約1000人。
但這家跨國公司當時曾表明,新加坡不會受到該輪業務重組的影響。
言猶在耳,如今卻爆出新加坡戴森員工遭裁的消息。
更糟的是,戴森的裁員手段被指粗糙不堪,讓部分被裁員工有種被棄之如敝履的感覺。 據亞洲新聞台報道,有戴森員工稱,裁員消息令人始料未及。
「大家都嚇到了,士氣也很低落,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
也有人憶述宣布裁員當天的場景: 「霎那間,人們拎起包包,我以為他們只是去其他地方開會,但……他們其實正準備離開。」
遭裁員工心理受創,其餘留在公司的人則是心有餘悸,擔憂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如果他們故技重施,也許下周,又會再來多一次(裁員)?」
戴森公司位於新加坡聖占姆士發電廠的全球總部大樓。(戴森)
工會對戴森裁員倉促深感失望
針對戴森裁員一事,電子與電器業工友聯合會(UWEEI)10月1日晚上發文告說,他們對工會在裁員行動前一天才接獲通知「感到失望」,這導致雙方沒有足夠時間就此進行深入討論。
「設有工會的公司應該及時與其工會合作,確保所有員工的利益,特別是新加坡核心員工的利益在公平公正的程序中獲得保障。」
根據工會文告,受影響的員工雖然不在工會與戴森簽訂的集體協定範圍內,但工會仍準備為他們提供支持。 工會已將此事上報人力部。
戴森發言人回應裁員風波時則辯稱,公司已提前通知工會,遵循了人力部的現行指導原則,也有為受影響的員工提供再就業服務等援助。
繼年初Lazada後再一起裁員風波
這也是繼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電商平台Lazada之後,再度有公司因裁員過程倉促,手法粗糙而鬧得滿城風雨。
今年1月,新加坡Lazada有員工在元旦假期結束返回公司上班時,突如其來的裁員重擊,讓他們猝不及防。
過程中,公司管理層也被指未與遭裁退員工進行有效溝通,有的人甚至因事出突然而被嚇哭。
該波裁員也因裁員程序混沌不明,搞得其餘員工人心惶惶,擔心不知何時輪到自己被「開鍘」而士氣渙散。
Lazada附屬的工會食品飲料及同行業工友聯合會(FDAWU)也批評該公司未事先通知與諮詢工會便啟動裁員,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事後,Lazada為裁員之前沒有徵詢工會的意見道歉,並承諾與工會合作,優先照顧員工利益。
有了這前車之鑑,如今竟又鬧出戴森裁員風波,只能借用林俊傑的歌詞慨嘆,這些大企業為何「總是學不會」。
Lazada今年初也曾鬧出裁員風波。(聯合早報)
如何好好說再見?
一場失敗的裁員往往會有以下負面影響:
被裁員工深感不受尊重,心裡不舒服,情緒低落;
「存活」下來的其餘員工難免士氣渙散,有了先例,大家肯定擔心公司下次會否又來一次「突襲式」裁員,進而惶惶不可終日;
企業的裁員手法拙劣,吃相難看,企業形象勢必受損。戴森傳出裁員風波後,這一兩日相關新聞底下網民為員工抱不平的留言,說明了這點。
戴森因無法和員工「好好分手」而成眾矢之的。(海峽時報)
關於如何好聚好散,也並非沒有值得學習的案例。
近年來,就有一些媒體和機構整合出能將傷害減至最低的裁員應具備哪些要素。
普遍受推崇的做法是,提早在內部發動一封告知全體員工公司將展開裁員的郵件,讓員工做好心理建設。
信中務必情理交融。
在理,闡述公司為何不得不走到裁員這一步,同時說明裁員將如何進行,列明遣散條件和裁員日程等。
情感上,對員工的付出表達謝意,撫慰他們失去工作的難受心情。
後續通知受影響員工的過程中,有的公司會由部門主管和受影響員工面談,有的則由人事部門說明,縱使方法各異,但都務必做到充分溝通,相互尊重。
沒有被裁的「倖存者」也該給予關注。
裁員過程不倉促、不粗糙,能達到初步安撫剩餘員工的效果,至少不至於陷入像戴森這般員工因自身命運未卜而士氣渙散的窘境。接著還要說明公司未來動向,讓其餘員工心中有個底。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自由市場,人來人去,沒有永恆。 但好好說再見,即使再難,也不該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