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一名食客在社交媒體平台“Complaint Singapore”發文,抱怨自己花了15新幣在麵包物語總部大樓的食閣“第一街潮州魚湯”購買了一碗大份的石斑魚湯,打包回家後卻發現,湯里只有零星的幾塊碎魚肉,這讓她感到極度不滿,認為店家偷工減料。該帖子一出,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討論,有人表示同情,也有人則站在商家的角度理解,紛紛在留言區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花15新幣卻只得到“碎魚肉”,食客忍不住投訴 這位不滿的食客表示,她常去這家攤位光顧,覺得這家攤位的石斑魚湯味道還不錯。為了與家人共享美食,她特意在傍晚5點左右打包了一份15新幣的“大份”石斑魚湯。然而,等回到家打開包裝,她卻發現魚湯中只有幾片零零碎碎的石斑魚肉,與她預期中的“大份”有著不小的差距,令她大失所望。她氣憤地在網上發文表示,自己“花了大錢卻只得到小分量”,質疑店家偷工減料,試圖節省成本。
在帖子的圖片中,可以看到魚湯中確實只有幾塊小小的魚肉碎片,數量遠未達到她心中“大份”的標準。該食客甚至在文中直呼,“這15新幣花得實在不值。”許多網友看到後表示同情,紛紛留言稱“15新幣不算便宜,這樣的分量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攤位職員回應:魚肉有稱重,分量並未減少 對於食客的投訴,攤位方面也作出了回應。據《新明日報》記者報道,他們為了解事情的真相,前往這家攤位進行了一番暗訪,打包了一份同樣價位的大份石斑魚湯。記者觀察到,攤位的職員在製作魚湯時,確實先將切好的魚肉放入小碗中稱重,確保魚肉的分量合規後,再將魚片倒入湯中進行烹煮。打包後的魚湯里,記者數了數,一共有7片魚肉。
攤位的職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的魚肉是由廚房師傅親手切的,每一份魚湯的分量都經過稱重,確保魚肉足量,不會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我們都按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每一份魚湯的魚片數量和重量都保持一致,絕對不會故意減少食材。”職員還解釋道,由於魚肉打包帶回後長時間浸泡在湯里,可能會變得碎散,給人一種魚肉分量減少的錯覺,但其實每一份的魚片數量並沒有變化。
網友意見兩極:是“偷工減料”還是“運輸影響”? 這段爭議性事件在網上迅速發酵,引發了大量網友的討論。一部分網友站在食客的立場上,認為15新幣的價格不算便宜,結果卻只吃到幾片碎魚肉,確實難以接受。“現在外食價格不斷上漲,但分量卻越來越少,感覺物價在漲,飯量卻在減。”有網友如此表示。同樣支持食客的留言中,也不乏對商家提出質疑的聲音,稱“既然是大份,就應該有足夠的魚片數量,顧客的體驗感也是服務的一部分”。
然而,也有一部分網友則持不同看法,認為商家的解釋合情合理。“打包回家魚肉碎了很正常,尤其是這種石斑魚肉質較嫩,煮熟後容易碎。”有網友指出,打包帶走的食物在運輸過程中受晃動影響,的確可能導致食材破碎,並非商家偷工減料。“況且攤販稱重過,也沒有減少魚肉分量,這樣批評店家似乎有些過分。”
“第一街潮州魚湯”攤位:魚片數量與品質的平衡考量
其實,這起事件反映的不只是個別消費者的用餐體驗問題,更反映了消費者對“物有所值”的追求。在餐飲業,如何平衡食材成本、分量和口感品質始終是一大考驗。石斑魚作為優質海鮮,肉質鮮美且價格較高,因此在價格和分量之間如何取捨,成了每個餐飲攤位需要考量的因素。
攤位方面雖然表示會按分量嚴格稱重,但在打包過程中,確實存在魚肉碎散的可能。為滿足顧客需求,攤位可能還需要調整分量的展示方式,增加一些能讓顧客直觀感受到“大份”的設計,例如將魚片分量以較大塊的形式呈現,而非容易碎散的小片,以此提高消費者的用餐體驗。
結語:如何避免類似糾紛,提升顧客滿意度? 這次“碎魚肉”風波凸顯了餐飲業在服務和溝通上的細節需求。為了避免類似糾紛,商家可以考慮在菜單上明確標註分量,甚至在打包時特別說明魚肉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碎裂,以減少消費者的誤解。同時,顧客也應多一份理解,考慮打包食物的運輸可能對口感產生影響。
最終,這場“15新幣的魚肉風波”帶給商家和消費者雙方一些啟發:餐飲服務不僅僅是提供食物,更是提供良好的體驗。如何讓顧客花得安心、吃得放心,或許才是經營之道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