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龙年,龙又成为全球“龙的传人”关注的热点。龙,在华族文化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被视为皇权、祥瑞、智慧、繁荣和尊贵的象征。在新加坡的庙宇、新旧建筑、公共场所和店屋等,不经意间都能发现龙的存在。如同时光的见证者,它们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有时以神秘而威严的姿态来连结过去与现在;有时亲和地充当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些有关龙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富有深厚历史内涵的象征,承载着特殊的民族情节与精神。
气势恢宏的新加坡九龙壁
提到九龙壁,人们一般会想到中国北京故宫、北海公园、大同代王府的三大九龙壁。它们原为皇家专用,取数为九,是由于九为阳数之最,九龙正中的黄色龙也叫正龙,不论从左或从右数起,黄龙总是排在第五,五居正中,故“九五”象征帝王的权威,有“九五至尊”之说。三壁气势磅礴,历来是龙年打卡的热门地。
不过,本地同样也有气势恢宏的九龙壁,分别位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禧街)大厦与“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大巴窑)会馆前。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九龙壁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大厦前的九龙壁,镶嵌于朱色正门两侧的围墙上,即正门左右均有长9米,高3米的九龙壁,壁面浮雕由54块釉面方砖拼接成,但察觉不到接缝,做工十分细致,展现著龙腾云霄之万千气象。壁上共有6颗珍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单龙戏珠、双龙戏珠都是常见的吉祥图案,这里的为九龙六珠,应该是参照山西大同代王府和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两处都是此数。不过故宫的却是九龙八珠,是六珠还是八珠没有特别规定,故宫九龙壁是三大九龙壁中“壁龄”最小的,估计设计时为了更显热闹多添了两颗。
总商会的九龙壁建成于60年代,据载当年以6万港元购置,虽不算古老,但与中国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堪称同祖同宗。据称,两者皆由北京海王村琉璃厂制造。相隔了数百年,难免材料和工序上有差异,如原本红色龙变成了褐色龙,不过其龙爪数量与北海公园、故宫的九龙壁相同,都是五爪。而历史最老的大同九龙壁,龙只有四爪,原因是大同王府(朱元璋之子)地位低于皇宫。随着时代发展,“五爪”至尊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倘若时光倒流至1906年(即光绪32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之时,皇帝还在,建九龙壁可就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如今,龙已经成为“龙之传人”的守护神。经历了60余载岁月,总商会的九龙壁依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之九龙壁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九龙壁位于会馆大厦前。与总商会的九龙壁一样,九龙腾跃向上,鲜活生动,威风凛然。
根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底报道,此壁是中国“陶都”宜兴建筑陶瓷厂受中国国务院侨办委托而定制的,必然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该厂历史悠久,技艺在“陶都”首屈一指,半个多世纪以来曾为海内外制作过大量龙壁,为新加坡制造则是首次。工厂特组织了精干团队,从设计到成型,历经浮雕、彩釉、烧成等工序,耗时3个多月才圆满完工。
为了方便烧制和运输,此壁是分为180块陶板加工的,完成后再分组包装,运至新加坡。值得欣喜的是,在杂志《江苏陶瓷》里查阅到了工厂人员为该九龙壁打包装箱的现场照片,虽然是黑白照,但仍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拼装完成的九龙壁长16米,宽2.5米,约计40平方米,色彩鲜明,光泽古朴厚重,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完全可以与总商会琉璃制成的九龙壁媲美。
融入日常的龙
作为神秘传说中的龙,早已进入我们的居住空间,在建筑与艺术中相得益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君不见,“黄埔龙”正守望着岁月,龙柱点缀在大巴窑,龙头游乐场成为回忆的符号,龙浮雕镶嵌在街头巷尾的建筑上。
黄埔龙
“黄埔龙”耸立于黄埔大道85号政府组屋前,已经年逾半百。这条高4.8米的巨龙,身上的鳞片采用碎陶瓷片拼接而成,呈现红、绿、粉红色,充满生机与活力。建成当初张开的龙口是喷水的,下面有水池。传说该地区过去有水患之苦,立此龙有化解之愿,且立后真如愿以偿。传说毕竟是传说,但足以说明了人们对祥瑞之龙 “法力”的笃信。
现在龙口已不喷水,下方水池也改种植物,但龙体依旧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大巴窑龙柱
在大巴窑3巷,一根鲜艳的红色柱子十分引人注目。柱子上缠绕着一条五爪龙,黄体白边,腾云驾雾,奋力上腾,在红色底色衬托下,格外灵动,呈现出中国传统龙的祥和与神秘。与中国的“龙柱”相比,此龙以五爪为特点,象征着皇家的尊贵。笔者猜测这条龙的小名叫“负屃”(fù xì),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九子,其中负屃身形最像龙,所以经常被人们雕刻在了柱子上,象征吉祥、华贵、诚信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