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還記得,新加坡有史以來首位奧運獎牌得主,是在1960年羅馬奧運贏得舉重銀牌的陳浩亮?
當年27歲的他,體重只有67公斤,卻以舉起155公斤的壯舉打破當時的奧運紀錄,讓在國際體壇上寂寂無聞的新加坡第一次揚名海外。
從那時候起,每到奧運年,陳浩亮的名字就會掛在新加坡人的嘴邊。
這位深受愛戴的體壇英雄,昨天(12月3日)因肺炎逝世,享年91歲。
但在那動盪不安的年代,他並沒有因此一舉成名,凱旋歸國時也沒在機場受到熱烈歡迎。
上世紀1950年代,新加坡還是個資源有限的自治邦,體育運動不像現在那麼受重視,既沒有重金禮聘的外國教練和營養師,也沒有完善的運動器材和栽培項目。
生不逢時,似乎是上一代運動員的宿命。
他受的教育不多,17歲就到新加坡河當碼頭工人,結識了一群熱愛舉重的朋友,下班後就結伴到會所訓練。
後來,他在朋友介紹下加入「永青舉重會」接受前輩指導,並代表新加坡到馬尼拉和墨爾本參賽。
不過,出國參賽的費用並非由政府資助,而是陳浩亮在國泰機構當文員、兼差當技工,千辛萬苦賺來的血汗錢。
他在1960年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直言:
「我們參加體育賽事,沒有任何物質獎勵。每個運動員都是憑著自己的愛好參與,我的工作也不是很穩定,有時甚至得餓著肚子去訓練。」
難怪當陳浩亮奪下奧運銀牌後,各國記者問陳浩亮的教練蔡天德打算如何慶祝時,他只是說:
「我們沒有香檳喝,也不會開舞會慶祝,因為我們的身上只剩下回新加坡的旅費。」
寥寥數語,道出了上一代運動員的辛酸。
可見,崇高的體育榮譽並沒有為他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
陳浩亮退役後,與妻女住在惹蘭峇株一帶的三房式組屋,並在新加坡體育理事會的健身房擔任指導員。
除了指導健身愛好者,他自己每天也會花上一小時,利用健身器材鍛鍊身體。
過去數十年,他對媒體惜字如金,最後一次受訪相信是在2017年的「新加坡體育獎」頒獎典禮上。
當年84歲的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那一切都過去了,已成為歷史了。我很滿足於現狀,也很感謝體育理事會讓我在健身房工作了那麼多年。」
他也從不收集自己參加奧運的剪報和照片,就連1960年贏得的奧運獎牌也已捐給體育理事會的博物館作展覽之用。
在力捧新一代體育明星的同時,也不應該忽略上一代的體壇英雄吧?
致力提攜後輩 實現舉重金牌夢綜觀今日的新加坡體壇,栽培體育人才的項目可說是百花齊放。
除了吸引外來人才為新加坡爭光,體育學校的成立也提供了舒適的環境,讓年輕選手可以兼顧學業和體育事業。
對於舉重運動的沒落,相信陳浩亮是痛心的。但他對體壇後輩卻從未忘記提攜,一直無私地傳授一身的「功力」和知識,舉重若輕。
栽培年輕選手完成他無法實現的奧運舉重金牌夢,或許才是他追求的目標。
如今,新加坡選手第一次贏得奧運金牌可獲100萬新元獎金,銀牌50萬新元,銅牌25萬新元。
如果陳浩亮遲生50年,說不定早已成為百萬富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