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劍橋高級研究與教育中心(Cares)正在引領兩個達到3100萬美元的脫碳項目,旨在探索減少化學製造業和能源系統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新途徑。Cares於12月5日宣布,這兩個項目已於同年10月啟動。
研究成果將輻射能源、運輸、環保等多個領域
Cares是劍橋大學在英國以外的首個研究中心,由新加坡政府資助,於2013年與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成立。中心的軟體開發人員Tan Yong指出,這些研究成果除了可以應用於發電領域,還可能擴展到海運等行業,特別是在發動機設計和適應未來燃料的使用方面。Tan強調,傳統發動機目前是針對化石燃料進行優化的,而新項目將有助於培訓新加坡工程師掌握氨和氫的使用。
另一個項目名為「新加坡分子和材料的可持續製造」(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of Molecules and Materials),這一研究旨在解決化學工業對傳統石化工藝的依賴,這些工藝不僅不可持續,還會顯著增加溫室氣體排放。Cares將利用先進技術,包括機器人技術和機器學習,在自動化系統中使用原材料製造藥品,從而適應使用更清潔、更可持續的生物基材料碳源來生產最終產品。
該計劃有助於新加坡經濟減少對石化產品的依賴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於12月4日訪問Cares時表示,中心的工作與新加坡2030年綠色計劃中設定的目標以及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緊密相關,脫碳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特別是在新加坡這樣商業模式與石化產品緊密相關的國家。這些新項目預計將推動研究在新加坡產生更大的影響,並將知識和成果轉移到工業界,與海事、能源和化工公司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
這兩個項目是國家研究基金會(NRF)7月啟動的「創建脫碳主題計劃」下的九個研究項目之一,每個項目預計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來完成。NRF表示,該計劃將有助於建立新加坡的氫利用能力,為零碳燃料混合物的燃燒行為提供新見解,並建造用於發電的氨燃料電池。
在此之前,新加坡於2022年10月啟動了國家氫能戰略,旨在加速氫能的開發和部署,作為主要的脫碳途徑。根據該戰略,到2030年,新加坡將至少建設9座氫能發電廠,預計到2050年,低碳氫將占新加坡電力結構的約50%。這些舉措表明,新加坡正積極推動其能源和工業部門的轉型,以實現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