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明年的最大挑戰:能「安全飛行」的天空越變越小

2024-12-13

這世界的天空愈來愈小?

先別緊張,這裡指的不是物理上的變小,地球並未發生任何讓天空「縮小」的變異。

這裡要說的是,

能讓飛機「安全飛行」的天空越來越小。

原因?

因為地球上的衝突越來越多!

誤入高風險空域一個不小心就被擊落據《經濟學人》分析,可供民航機飛行的天空自2014年起逐漸變小。

當年,一架馬航客機在俄烏邊境的烏克蘭東部上空遭俄制飛彈擊落,造成機上近300人身亡。

2020年,一架烏克蘭客機從伊朗首都德黑蘭起飛不久後被伊朗革命衛隊擊落,原因是被誤認為「敵方目標」,機上176人全數罹難。

這類毀滅性的空難,都與日漸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脫不了干係,多地熱戰及冷戰導致特定領空不是直接關閉,就是被列入危險名單。

例如,近年引起國際關注的俄烏戰爭是許多東西向航班不得不繞遠路的罪魁禍首。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領空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禁止民航機進入。

面對國際制裁的俄羅斯也對近40個國家的航空公司關閉了其領空。

這導致部分航空公司被迫繞遠路,既消耗更多燃料,成本也應聲而起。

舉個例子,一趟從美國紐約飛往印度德里的航班:

  • 印度航空公司並未參與制裁俄羅斯,在無須繞過俄羅斯空域的情況下,飛行時間為14小時;

  • 美國航空公司無法飛經俄羅斯空域,只能繞道而行,整個行程則要耗時16小時。

一些西方航空公司,如英國航空和維珍航空等也因需求放緩,以及繞飛俄羅斯領空導致飛行時間延長,減少或取消飛往中國的航班。

烏克蘭空域自俄烏戰爭爆發後持續關閉至今。(路透社)除了直接關閉領空,由於一些地區局勢緊張,衝突不斷,個別國家也針對特定空域提出警告,建議自家航空公司避開特定國家的領空,以策安全。

據分析,這類警告過去並不算罕見,且通常只是短暫性質,但近年來有變本加厲的趨勢,且「勿飛」特定空域的警告也維持更長時間。

例如,德國的航管當局就把17個國家的領空列入危險類別,較2020年的13個增加了四個。

新加坡航空和酷航今年也兩度暫停使用伊朗空域。

第一次是從4月13日起停用至6月27日,到了8月2日,因應中東局勢升溫,新航和酷航又再度繞開伊朗空域。

每當世上有哪個「火藥庫」又衝突升級,全球航空公司都要打個冷顫。

根據航班追蹤程序Flightradar24整理,目前存在武裝衝突的區域包括了烏克蘭及俄羅斯、蘇丹和南蘇丹、利比亞、索馬利亞、敘利亞及阿富汗。

還好,本區域的空域還算安全。(海峽時報)2025年機票有望變便宜?所幸,儘管可供安全飛行的空域越來越少,普羅大眾最關心的機票價格卻未必會跟著水漲船高。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最新預估,2025年的往返機票平均價格為380美元(511新元),較今年的387美元下滑1.8%。

IATA解釋,這是因為全球航空公司為爭奪市場份額,保持競爭力而調整機票價格。

但造成「天空變小」的主要因素——地緣政治風險,卻依舊是懸在全球航空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全球油價影響力舉足輕重的中東局勢若又升溫,國際燃油價格難免再經歷一番震盪,一旦燃料成本增加,航空公司仍有可能為了保持獲利空間而調高票價。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估亞太區域的航空市場大餅明年會進一步做大,這對作為區域航空樞紐的新加坡應是好消息。(聯合早報)此外,一些新的風險或將在未來進一步威脅航空安全。

例如,在電子作戰下,一些國家原本用來欺敵,防止無人機和飛彈攻擊的GPS欺騙攻擊(GPS spoofing)就被認為可能導致一般民航機也受到影響。

葉門叛軍對紅海商船的無差別飛彈攻擊,也不無可能對上空的飛機造成威脅。

退一萬步言,即使沒有直接軍事衝突,國與國之間關係交惡,也足以進一步導致「天空變小」。

近年來中西方國家摩擦不斷,造成歐美國家飛往中國的航班愈來愈少。除了前述的繞飛俄羅斯因素,因關係交惡而減少的商務及觀光旅行需求也是元兇之一。

明年特朗普上台就任美國總統,估計又要讓人為此再傷腦筋。

還有一個看不見的敵人,那就是隨著全球氣候出現變遷,空中的亂流也變得越來越多亦越來越劇烈,無形中增加了飛行途中的危險係數。

無怪乎《經濟學人》下了這麼一段結語:

「世界正變得更危險,不只是在地面,天空亦然。」


相关文章

  • 將毒品偽裝成垃圾躲取締 四男女新山面控或死刑
  • 國際遊客人數大幅下降 美國旅遊業倍感壓力
  • 新山女子服用未經批准藥物 一年內暴增90公斤
  • 不生等於亡國滅種? 100年後韓國人口預測僅剩753萬
  • 地緣政治持續緊張 歐洲旅遊業夏季充滿不確定性
  • 馬六甲海上出現水龍捲 向岸邊移動嚇壞民眾
  • 新馬第二通道油站發生槍擊案致一死 馬國警方逮捕三嫌犯
  • 日本7月5日將有大災難? 預言作者沒那麼神准
  • 畢丹星在馬國談論新加坡政治可有「踩過線」? 網上掀開一波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