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動了兩位部長向國人鄭重道歉,顯示事態嚴重,政府不能對民間的疑問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楊莉明重申,政府在這件事上的出發點是要改變人們把身份證號當作身份驗證的做法,減少被盜用的風險。
部長所說的「識別「與」驗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們一般上容易混淆。
楊莉明說,政府原以為可以循序漸進地與公眾溝通,但會計與企業管制局(Accounting and Corporate Regulatory Authority,簡稱 ACRA)公開了一些人的完整身份證號碼,打亂了原有的節奏和計劃也引發人們擔憂,因此政府如今會加快宣導步伐。
公開向國人道歉是「減損」的應對之策這次要不是兩位部長親上火線,解說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只讓企業管制局的頭頭出來道歉,將給人們留下政府「甩鍋「的印象。
相信不少新加坡人還印象猶新,在2019冠病疫情之初,新加坡推出了「合力追蹤」應用(TraceTogether),但也因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失調而引起不小的輿論風波。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曽在國會中表明警方調查「非常嚴重」的刑事案時,有權索取「合力追蹤」應用的數據,這引起網上一陣譁然。
原因是,政府一開始時聲稱這個純粹是用於抗疫情的數據是百分百保密。政府打臉自己,讓人懷疑政府的誠信。
主管智慧國計劃的外交部長維文在國會回答反對黨領袖畢丹星的問題,以近乎低聲下氣的口氣說:
「你可以對我失望,但不要因此放棄『合力追蹤』的保護。」
維文當時表示,願為「合力追蹤」應用溝通上的疏忽承擔全責。
政府不得不隨即向國人道歉,由維文背起這個鍋,是一種「減損」的應對之策。風波也因此而平息,這個抗疫的數碼應用得到國人的支持,也成為國際上一個學習的樣板。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以前有人還喜歡消遣不明來歷的來電,現在科技已經進步神速到就要你多罵他幾句,然後就可以拿走你的聲音,再借用你的身份去忽悠別人,你的聲音反而倒成了幫凶。
此事不少人寧願信以為真,所以,連罵人的那一口氣都省起來。
筆者不久前到醫院做個日間小手術,從報到、驗血到臨床那一刻都一直重複問我的身份證號碼,前台問了、護士問了,醫生動手前還再問,好像怕你冒充別人來動手術。
其實,醫院最怕「把馮京當馬涼「,把Tan Ah Kow當作Tan Ah Kau。「陳亞九」和「陳阿狗」,名字聽起來一樣,卻是不同的兩個人,所以,最好再驗證一下身份證號碼,身份證號碼是最保險的一關。
認錯病人開錯刀後果嚴重,這樣的烏龍事件不是沒有發生過。因此,從診療所到醫院,對身份確認這一層是非常小心,一問再問、三問四問,不怕你嫌囉嗦。
這次的身份證號碼風波,說是小事,是真的小事;說是大事,也是大事,因為引起大眾恐慌,再加上以訛傳訛,許多人無端受驚嚇。
本來不以為意的也就跟著起鬨,網上於是一陣議論沸騰。
出門在外不要隨便掃碼,因為一掃碼,你的個人資料就被掃掉,這是朋友給我的勸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偏偏這年頭,連在餐館吃飯點餐都要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