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世界主要大都市之新加坡篇

2024-12-22

2019年12月26日全球城市實驗室根據世界各國不同城市的人口規模、經濟實力、商業環境、基礎設施、生活質量、國際聲譽、發展潛力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分布了一份全球城市五百強榜單。此後每年都會根據各個城市的變化情況發布新的榜單。在目前最新的榜單上排名第三位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領土面積只有近730平方公里、領海面積只有1047平方公里的城邦國家。截至2022年新加坡的人口只有500多萬。

可就是這樣一個彈丸小國的經濟總量卻高達4668億美元。這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3位。請注意這是把新加坡當成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比較的結果,可新加坡的體量要比其他國家小得多。如果把新加坡當成一個城市與世界各國其他城市比較,那麼其GDP總量能排在全球第八位。至於新加坡的人均GDP更是排在全球第5位。新加坡所處的地理位置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地馬六甲海峽。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歷史上新加坡曾先後被室利佛逝王朝、馬來柔佛王國統治過。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印度洋和地中海成功連通。這也使馬六甲海峽這個咽喉要道的作用更加凸顯。新加坡從此逐漸成長為一個國際貿易航線樞紐。到19世紀末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

英國為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馬來人,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華人和印度人湧入新加坡,同時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通婚的現象,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華裔、馬來裔、印度裔、歐亞混血裔四大族群。二戰期間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戰敗後英國恢復對新加坡的殖民統治。

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新加坡與馬來亞、沙巴、砂拉越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踢出聯邦被迫獨立。新加坡獨立後完善了自己的港口配套設施從而能為過往船隻提供更好的服務。新加坡靠著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和國際一流的服務為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轉口貿易的平台。這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財發家致富。如今新加坡通過200多條航線連接著世界600多個港口。

位於新加坡南島的新加坡港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港口。每年超過三千萬標準箱的貨物在這裡中轉都會給新加坡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馬六甲海峽還是事關國際能源安全的重要通道:中、日、韓等東亞國家從中東進口石油、天然氣幾乎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新加坡的石化產業也依託於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得以發展起來。如今新加坡作為國際航運的重要港口之一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應港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日已開發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正是這一波產業轉移成就了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的經濟奇蹟。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抓住全球產業鏈轉移的歷史機遇結合新加坡自身特點確定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新加坡開始大力發展航運、電子、金融、石化等產業。從20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1961年新加坡政府為加快工業化過程、促進經濟發展創建了裕廊工業區。該區的面積為70平方公里,包含了來自各地的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新加坡政府也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新加坡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島和毛廣島等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新加坡在國家制度設計層面是一個高度效仿西方制度體系的國家,但與此同時新加坡同樣珍視傳統的東方文化。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始終認為:西式民主並不適用於任何國家,他一生都始終提倡「亞洲價值觀」。李光耀把亞洲價值觀與英國人留下的法治精神結合起來提出一個好的政府應當實現的目標。正是在這樣的治國理念下新加坡在政府主導下努力提升社會服務:從1964年起新加坡開始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迄今為止超過80%的新加坡公民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房子,其餘20%的居民則住在有地房地產以及私人公寓。

如今新加坡全國居民住房擁有率達到90.5%,人均壽命82.5歲,15歲以上公民的識字率為96.7%。全國平均每一萬人有醫生23人,共有病床1.2萬張。每千人擁有私家車110輛,手機滲透率達到148%,家庭電腦擁有率81%,上網率77.7%。李光耀上台執政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修改防止貪污法令並根據法令成立了新加坡貪污調查局。經過數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之後在2010年「透明國際」發布的世界清廉指數排名中新加坡、丹麥和紐西蘭三國並列第一。

如果說清廉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大特徵,那麼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大特徵就是高效。20世紀70年代處於市中心的新加坡河和加冷河盆地附近有2.1萬戶居民的糞便、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如今被稱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在那時卻是一片髒亂差的景象。李光耀為把新加坡打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花園城市制定了「10年浚河計劃」和「城市花園行動」。身為總理的李光耀身體力行在新加坡的許多公園裡親手植樹。

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萬株樹木。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位居亞洲四小龍第一。這甚至超過日本名列亞洲已開發國家第一,但新加坡並沒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損害自然環境。2014年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方圓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加坡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736人位居世界前列。與此同時新加坡有大大小小340多個公園,居民區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公園,綠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5%,綠化覆蓋率達到80%以上。

國土面積狹小的新加坡始終堅持保留10%的土地用來建造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同時新加坡政府還規定了人均8平米的綠化指標。有「新加坡規劃之父」之稱的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前局長劉太格認為:城市規劃需要考慮自然環境、城市歷史和城市定位三個關鍵因素。比如海邊的大樓高度需要嚴格控制,一般會比較矮,樓盤從海邊往內陸依次長高。這樣就能讓更多區域的居民欣賞到海景,而不至於被濱海大樓獨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加坡通過建設新鎮來避免人口密集容易帶來的大城市病。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鎮之一大巴窯不僅建有多棟住宅樓,還擁有餐飲區、商業區、銀行、醫院、交通換乘站等完備的配套設施。居民絕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滿足,甚至連辦理購房貸款之類的業務也能就地解決,不必跑出大巴窯在多個單位之間奔波。這樣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擁堵。

多個功能完善的新鎮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統以及高度遵紀守法的社會共識使新加坡在「治堵」上給大城市做出了範例。儘管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國家,然而通過填海造陸以及合理的城市規劃使其顯得並不擁擠。新加坡還格外重視對城市歷史的保護,從而較好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蘊。新加坡儘管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然而卻頗為注重對歷史遺蹟的保護。如今高速發展的新加坡仍保留了約7000棟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

新加坡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打造出政治清廉、法制健全、經濟繁榮、生態宜居的社會環境。如今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在城市基礎設施宜居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20年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中新加坡排名第8位。2022年新加坡超越中國香港成為僅次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如今世界各大商業銀行紛紛將自己在亞洲的總部設在新加坡。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九歲抗癌小勇士重返校園!愛與支持照亮生命之路
  • 2025新加坡公司註冊全攻略:中國企業出海第一站怎麼選對、走穩?
  • 科普 持工作準證入境新加坡,還需要提交健康申報嗎?
  • 新加坡建築公司注意了!必須註冊CRS系統,否則無法申請WP/SP!
  • 新加坡公司稅務戰略全攻略:打造全球競爭力,築牢雙徵稅風險「防護牆」
  • 新加坡公司不運營了記得註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