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你們有沒有覺得這兩年的新加坡政府在住房政策上越來越貼心了?沒錯,2025年又有一波新的調整,這次是關於自住住宅的房產稅。從2025年1月1日起,新加坡自住住宅房地產稅率的年值區間門檻將有所提高,這對於很多屋主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一房式和二房式組屋將繼續享受免繳房產稅的待遇,這一點沒變。但對於其他類型的組屋,房產稅的門檻將從1萬2000新元提高到新的標準。具體來說,如果年值超過1萬2000新元,那麼超過的部分將按照4%的邊際稅率繳納房產稅。
房產稅回扣
讓自住更安心
為了進一步減輕自住屋主的負擔,政府還推出了一次性房地產稅回扣。自住組屋可享受20%的回扣,而私宅屋主則可享受15%的回扣,但最高回扣金額為1000新元。這意味著,幾乎所有自住組屋和90%以上的自住私宅屋主都將繳納更低的房產稅。是不是感覺政府真的在為老百姓著想?
明年新組屋供應量超1萬個
購房更容易
買房難,這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會面臨的問題。但新加坡政府這次顯然不想讓這個問題困擾大家。2025年2月,建屋發展局(HDB)將在各市鎮推出超過5500個剩餘組屋單位供銷售,其中約40%的單位已經竣工,剩下的將在2025-2028年間陸續建好。不僅如此,HDB還在加冷黃埔、女皇鎮、兀蘭和義順推出了約5000個預購組屋單位,新組屋供應量超過1萬個!這波操作,真是讓人感到滿滿的誠意。
新家庭互助計劃
鼓勵家庭團聚
明年,新加坡將分兩個階段實施新的家庭互助計劃(Family Care Scheme,簡稱FCS),旨在鼓勵家庭間的互相照顧和支持。從2024年中開始,建屋發展局將首先推出「近居」計劃,允許希望住得靠近或同住的父母和子女在申購預購組屋時獲得優先權。具體條件是子女必須年滿35歲,且距離需在四公里以內。此外,建屋局還將為符合條件的年長者預留一定比例的預購組屋和剩餘組屋,以及二房式靈活組屋單位。
到2024年底,建屋局將推出「聯合抽籤」計劃,允許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個預購組屋項目中申購兩個單位時享有優先權。父母可申購二房式靈活或三房式單位,已婚子女可申購二房式靈活單位或更大房型單位,單身子女則只能申購二房式靈活單位。這樣一來,家庭團聚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社會援助計劃頂限提高
溫暖低收入家庭
從2025年起,新加坡政府將提高用於各類社會援助計劃的房屋年值頂限。第一級的房屋年值頂限保持在2萬1000新元,包括所有組屋類別;第二級頂限則從2萬5000新元提高至3萬1000新元。房屋年值相當於房產出租的情況下,一年的租金總額,不包括家具、裝修和維護費用。這一調整無疑將幫助更多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政府的福利。
HDB住房貸款優惠利率
購房成本更低
對於計劃在新加坡購房的人來說,HDB住房貸款的優惠利率也是一大關注點。從2025年1月1日至3月31日,HDB的優惠貸款利率將維持在2.6%,這一利率比普通公積金帳戶利率(2.5%)高出0.1%。對於希望利用公積金購買政府組屋的客戶來說,低利率的貸款政策將大大降低購房成本。簡直是購房者的福音!
單身人士也能
申請二房式組屋
新加坡建屋局計劃在2024年到2026年之間,推出1.4萬個二房式BTO。從2024年下半年起,年滿35歲的單身人士就能申購任何地段的預購組屋,不再局限於非成熟組屋區。建屋局還規定,每個項目的40%,或不少於100個二房式單位須預留給5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申購。這樣一來,更多的單身人士和年長者都有機會住上心儀的組屋。
組屋降溫政策
加大補貼力度
為了進一步冷卻房地產市場,建屋局的貸款與估值比率頂限(簡稱LTV頂限)將從80%調低至75%。假設你要買一套價值50萬新元的組屋,之前能從HDB申請40萬新元的房屋貸款,現在只能申請37.5萬新元了,剩下的2.5萬新元要麼付現金,要麼用CPF補。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太友好,但政府還加大了首次購房的補貼力度。
符合條件的首次購屋家庭能拿到的額外安居津貼(簡稱EHG)頂限從之前的8萬新元調高至12萬新元;首次購屋的單身人士則從4萬新元調高至6萬新元。而首次購買轉售組屋的家庭,最高可獲得23萬新元的補貼;首次購買轉售組屋的單身人士,最高可獲得11.5萬新元的補貼。總之,收入越低,補貼就越多,政府希望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組屋,真是太貼心了!
更多社區關愛組屋
助力低收入家庭
在2024年人民群眾大會上,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表示:政府計劃繼續推出更多社區關愛組屋,以便讓低收入群體更好地融入社區。為了進一步幫助低收入家庭購房,新加坡政府將增加給予較低收入夫婦的公積金額外安居津貼,助力他們申購第一套組屋。目前,新加坡大多數預購組屋的等候時間是4年,但政府將通過提前建屋,縮短購屋者的等候時間,未來等待時間將少於3年。
總之,新加坡政府的這一系列調整和政策,既體現了對自住屋主和低收入家庭的關心,也展示了對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視。希望這些政策能夠讓新加坡的住房變得更美好,讓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是不是覺得新加坡政府越來越暖心了?